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使自己对事物有更通透的见解,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业评职称,有的是为了工作职场发展,有的是为了一种丰盈的满足感,而有的则完全是出于喜好,不管何种何样的的原因,有一点终归是大同小异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好。因为读书实在是成本花费最低却又能提升较多的一种方法。就如开头所说,通过阅读别人一生整理下来的精髓,我们可以慢慢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那么,究竟如何去读书?如何将读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何利用读书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最近看的一本日本作家原尻淳一所著的的《高效能阅读》给出了如何提升这些方面的答案。
书中共讲述了89个读书的技巧,其中涵盖读书方式、读书环境、速读技巧、整理信息、建立数据库等几个方面的章节。虽然不是每一个技巧都完全适用于每个人,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提高自身阅读的大部分答案。
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获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继而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与其他作者合著有《“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 《整理的艺术3》 等作品。
通过《高效能阅读》,我总结了如下几个观点:
如何变得爱读书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读书,大部分时候,家长或者老师要求你努力读书是因为你需要通过考试,继续后面的学习和深造,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学习变得有点被动。就如《高效能阅读》中所说的一样,上学的目的很乏味,仅仅是为了“拿学分”,“通过考试”而已。
缺乏主动思考和动力的学习,常常会很快被遗忘。它只是被动加在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不知道如何运用。如果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兴趣,有求知的欲望,情况往往又不一样。
郭沫若先生年近80高齡时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好东西。”凭着他始终不渝的兴趣爱好,他坚持创作到了86岁。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因为兴趣的指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好奇心的人会主动琢磨怎样去读书,怎样完全吸收他要学习的东西,是因为有了兴趣才会行动,有了行动才会学习。因此,读书需要有潜在兴趣和内在需求。
如何习得读书技巧
选好一本书,怎样进行快速阅读,如何把书中有用的信息提炼为己用,这是所有读书人都需要掌握的技巧。作者在书中提到可以通过阅读目录,寻找关键词,贴便利贴等方式寻找书本重点内容,迅速理清书本大纳,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框架。
看书的同时,如果有对书本的所思所想应该随时记录下来,最好的办法是将书定位为“文本化的笔记”。也就是说,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写在书上,使其变成原创笔记,后面翻书查阅资料时可以随时看到当时思考的火花。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高效能阅读》中还提出读书时我们需要设立一些排除条件。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时,有些知识可能是和这块无关紧要的,它不在我们需要掌握的版图里,就比如去宜家购买沙发,你就没有必要去卖灯饰,办公用品,厨房用品的楼层。过滤不需要的知识,带着明显的目的性进行阅读,会加快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如何利用读书提升自身能力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你读了一万卷书后,你脑海中储存的知识将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甚至更多。如果是着重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收益更加不可估量。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同样,在一个领域里读上足够多的书,你也可以从门外汉变成武林高手。
关于这点,原尻淳一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相结合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著名的谷歌公司投资基准70:20:10。放在阅读上,就是70%用来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投资,20%去拓展专业周边范围,剩下的10%用来发展未知领域。这种以专业为主,周边领域为辅的读书比例不仅能使人在某一个行业精进,还能在水平面上拓展知识疆域,形成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为日后成为行业翘楚打下基础。
会读书的人,是幸福的人,因为他比别人见到了更多时空和空间组成的更加精彩的世界,但是,读书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养成高效率的阅读习惯,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坚持,喜欢一件事情或许只用它吸引你,但是习得技巧却是要靠大量训练和实战,并能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坚持自律,这样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是沉甸甸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