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圣治章第九》:“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这就是孔子具体讲述周公是怎样严父以配天的。“昔”就是指过去。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会在城郊外祭天的时候,将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时,他会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周公这样做,就感得天下诸侯,各人依自己的职位,前来助祭。
唐玄宗注解:“后稷,周之始祖也”,《论语》上南容曾经说过:“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那个稷就是称赞他。《史记•周本纪》里面记载:后稷的出生很神奇,他的母亲叫姜嫄,是帝喾元妃。说“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姜嫄外出,看到了巨人的脚印,“心忻然说,欲践之”心里就想把脚踩上去试试看,结果这一踩她就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姜嫄就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想把这个孩子丢弃掉。没想到“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她把孩子丢到一个巷子里,过往的马、牛看见到这个小婴儿却避开不踩。接着,姜嫄想把孩子“徙置之林中”,正巧山林中有很多人,于是她又把孩子“弃渠中冰上”扔到河面的冰上,却发现有很多飞鸟都落下来,“以其翼覆荐之。”拿翅膀去保护他。看到这些情形,姜嫄觉得这婴儿是一个神儿,就把他接回来养大。因初欲弃之,所以给他起名叫弃。弃非常擅长耕种,当时的尧帝就聘请他出来做农师。在弃的指导下,五谷生长得非常好,人们因此安居乐业。后来,尧帝传位给舜,舜继续任用弃,因为弃对农业的贡献大,舜就给弃一块封地,还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作后稷。后稷之后十五世,就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三兄弟的父亲是太王,太王非常欢喜文王,他觉得这个孙子有圣主之相。泰伯和仲雍两个人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就想让父亲放心传位弟弟王季。就以父亲生病给父亲上山采药为由,再也没回来,这就是《论语》上说泰伯至德三让天下的故事,这是周朝的历史,周家的兄弟连天下都可以让,让到了这种境界,周朝的祖先就积累了厚重的德行。到了周文王也是非常孝顺,据史书记载,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朝拜父亲三次,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来到父亲的寝房门问侍者:父亲身体是否安康。有听到父亲身体欠安的时候,文王一定面有忧戚。天天如此,终生如是。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一连十二天,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直到文王病好了。周朝的祖先是这样的,所以,孝和悌在周朝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
“开宗明义章”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也就是说,周朝的那个德行,从后稷就已经开始了,周朝的祖先,一直在因上努力,经过多少时代的实践。到文王这儿究竟圆满了,得到天下。这个最圆满的传承到了周公,周公的做法是“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周公在郊外建一个小山丘,丘上面是个圆顶,像个坛子,祭天就好像是请天神来吃饭,祭天的时候要有“配”。就像家里来了贵宾,家里边要有一位家长来招待贵客。周公就尊周家的始祖后稷来做郊祭的主人来配天神。另外一种是在明堂里祭祀,唐玄宗注解:“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天子办公的地方,里面也有祭祀的场所。周公在明堂里祭祀,会请父亲文王的神灵来陪伴天帝,这个制度是从周公开始的,在周公以前的祭天没有人让父亲来陪祭的。现代人奇怪:祭祀祖先对我们现前好像没什么利益,祖先也不可能吃到祭祀的这些食物,为什么还要祭祀?一个人用供品表达祭祀,对远古的祖先都念念不忘,那面对现前的父母,就会更加珍惜相守的时光,努力孝顺。因此,缅怀父母的祭礼,背后就是要引发出我们对父母一种深刻的感恩之情。如果这样子的态度、情感,能在我们生命生根落实的话,那我们对待其他人,也会用一种慎重、感恩的心情去面对。祖先不在了,还能一直忆念,那他待活着的人的情感就会更加淳厚。周公已经是后稷的十五代孙,他甚至对远古的后稷都念念不忘,尊敬逝去的父亲又尊敬到了这么高的程度。当时周朝从商纣的暴乱天下中刚刚走出来,周公如此抱本追远,就感召了天下人心,“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凡是周天子治理下的各国诸侯,纷纷效法周天子行孝道,当周公要祭祀的时候,诸侯们各带官职前来助祭。当时诸侯是以距离天子的京城远近为标准,距离京城五百里之内是一种诸侯,再往外又是一等诸侯,一共有六种诸侯。他们纷纷穿上符合等级的服装,带上他们的供品,一切都按照他们的身份来参加祭祀。周公用以父配天这种祭礼行孝道,就给四海诸侯、天下的百姓做出榜样,用孝德连接了天下。《尚书》上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只须立德,就能动天,一旦动天,天下尽归。周公旋起的孝悌德风能够广泛传播,关键是由于人心。人人心中都埋有固有之善,只是缺少召集。就像一个地方的人们遇到自然灾害时,许多素昧平生的人会立即同时伸出援手。周朝是从商纣的暴乱天下中刚刚走出来,人人向往家国安定、和乐太平。周公德行深厚,他辅佐了父亲,辅佐了哥哥,然后又辅佐侄子,现在又如此抱本追远对待先人,这就旋起德风,就感召了天下人心。德教能够在四海、天下推行,关键在于领导者怎么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跟“追远”说的就是面对父母祖先过世后的心理状态,为什么慎终追远民德就归厚矣?我们现代人很难体会这样的祭祀为什么可以感得“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的功效,因为我们连慎始都没做,《诗经》上有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父母活着的时候都对父亲没有严敬之心,处处顶撞不敬,就无法体会在父亲过世后能够追远的那一份深刻和严敬,到底会给人心、社会带来多大的感动和震撼。周家的祖先都是孝子,开国的皇帝,文王、武王都是大孝子,到了周公,父亲不在,祖先也已久远,但他还能如此深情追忆,这就是“事死如事生”。活着的时候对父母谨慎严敬到一定极致,才谈到父母过世后的慎终和追远。教德行,最重要是身教,你做出来给大家看,尤其是教孝,父母要行孝做给儿女看。儿女虽然小,不懂事,但是他能看,看到父母严敬地追忆祭祀祖先,他就能接受这个信息,就潜移默化跟着学了。
我国从2008年4月5日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全国放假,鼓励祭祀祖先,这就是培养淳厚的民风。周公是治世之圣人,他个人德行深厚、孝德圆满,才开创了这种祭礼,一般人没有他那样的德行,没有他对父亲祖先的那一份忆念,没有他那份对父辈祖先的孝悌贯通生死,再怎么励精图治也想不出这样的严父配天之礼,周公用“严父配天之礼”建立了孝的天下。《论语》上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周公就安住在最根本的德上,行孝,天下诸侯就各居其所,各行其理地按一个孝的规则在运作,也同样用孝行来对待别人。大家都能够确定这个孝的标准,以孝来处理所有的事,以孝来互相影响,就能够产生最佳的圣人治世效果。
因此,圣人严父以配天的孝道实践,就不仅是对父亲美好心意的追忆感恩,更重要的,严父以配天,可以旋起一种以孝为人际互动的淳厚民风,造成风行草偃的效果,让天下人都各安其位。人人都行孝,自然人人都尽忠,人人都慎终追远,自然就会慎始,人人遵守伦理道德,自然就不会犯上作乱,这也是“严父以配天的祭礼”所彰显的内涵。
思考题
1.祭祀祖先对我们现前好像没什么利益,祖先也不可能吃到祭祀的这些食物,为什么还要祭祀?
一个人用供品表达祭祀,对远古的祖先都念念不忘,那面对现前的父母,就会更加珍惜相守的时光,努力孝顺。因此,缅怀父母的祭礼,背后就是要引发出我们对父母一种深刻的感恩之情。如果这样子的态度、情感,能在我们生命生根落实的话,那我们对待其他人,也会用一种慎重、感恩的心情去面对。祖先不在了,还能一直忆念,那他待活着的人的情感就会更加淳厚。周公已经是后稷的十五代孙,他甚至对远古的后稷都念念不忘,尊敬逝去的父亲又尊敬到了这么高的程度。
2.学习本章最受触动的点是什么?
圣人严父以配天的孝道实践,就不仅是对父亲美好心意的追忆感恩,更重要的,严父以配天,可以旋起一种以孝为人际互动的淳厚民风,造成风行草偃的效果,让天下人都各安其位。人人都行孝,自然人人都尽忠,人人都慎终追远,自然就会慎始,人人遵守伦理道德,自然就不会犯上作乱,这也是“严父以配天的祭礼”所彰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