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写作第三周访谈? 少数人>陌生]
(一)
前天晚上,去前同事住的地方做客。半年没见,她换了新住处,和几个朋友合住。羊城郊区,地铁转公交,下了车,穿过马路边上的超市和排挡,在娴静的街巷处,就是一早共事时就听她提过的一群素食朋友开的茶室,现在她和朋友们共同经营。
因为去得晚,来接的朋友琪直接带我去同事住的地方。走进茶室旁的小巷,几米处有一侧门,寻常的居民楼,就是她和朋友们住的地方。开门后,映入眼帘的楼梯,红白格仔的瓷砖,干净清新。她住五楼,一层一层而上,每层楼梯拐角,小小的转角柜上摆放着不同的瓶花,很朴素的瓶子,点点的花,并不张扬,但每一层都有惊喜。我心想,莫非这层楼都住着同道中人。后来一问,果然每一层楼都是她们素食圈的朋友。
到了她家,推开房门,现出安静的客厅。她正在厨房忙活,“你来啦,等会就开饭了。因为你来得晚,怕菜的温度凉,所以预着你要到了才做。”料理机里是刚打好的南瓜羹。“琪说你要来,我知道你喜欢南瓜羹。”
南瓜羹是我们之前共事时,附近的一家素食餐厅的招牌。那家餐厅是她常去的地方,也算是她素食启蒙的地方。
趁着她和朋友准备的时候,我细细地打量着这第一眼感觉很舒服的房间。客厅的三列书柜,两旁整齐摆放着她和室友的书,多是经典和心灵读物。中间的隔层,则是茶和茶具,它们有序的陈列告诉了主人的用心。另一头的餐桌,原麻色的桌布上铺着剪裁的透明软塑料,桌上已摆好成套的餐具。洁白的碗盘,还有搁置筷子的筷枕,每人两双筷子,一双己用,一双公用。拳头大小的日式窑变杯子里,已经斟入了八分满的南瓜羹。
上菜了,三菜一羹,砂锅豆腐西芹,菠菜,手撕杏鲍菇炒彩椒,素白的盘子,橘黄的灯光,颇有餐厅会客的仪式。
(二)
开饭。三个人,我,她,还有一同做客的朋友琪。
“今天的菜单是琪写的哦,她说你要来,下午就过来,写菜单,一起买菜。”介绍菜式是她们饭前的例行。
“你什么搬过来的?”
“半年了吧,这里离茶店近,比较可以照看到。”
“我们现在四个人住,都有不同的职业。一个做通讯的,一个和我一起在茶叶店帮忙,一个是服装设计师,上回你见过。她们今天去逛衣服了。”她猜出我接下来要问什么,“大家都很维护住的地方,把它打扫干净。每次我们谁有朋友来,大家都会自觉地整理。我今天和她们说你来,大家就把阳台的衣服挂到天台上。”我这才想起饭前看阳台时,是看见空荡荡的晾衣杆。当时没有多想,原来是这般的情谊。
饭前,我说要采访前同事,但此刻只剩下边吃边听她讲了。一方面是,美食当前诱惑难挡。另一方面,共事两年多彼此了解。而最重要的,虽然在她离职后的这大半年,我也四处走,没有见面联系。但在我享用着这顿晚餐的时候,在我想起前后三次去她住的地方做客的变迁后,其中心中就有了答案。
果不其然,当我还是问了声:“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她好像知道我想问的是对辞职的感受,只道:“我当时去,就知道那是去经历的一段路。我们的茶室不会单单是一间茶店,也会有规划。”说完,她望着我,“你呢?”
这是我们之间惯有的交流方式。她会有条不紊地述说,也常常会提问。她了解我心中的犹豫不定,有时的提问也是层层深入,一阵见血。譬如在这一句问答之后,她便问我,未来的规划及现在的生活。我处身于她的空间,再想想自己的空间,分外地不笃定。
在那个时刻,我被一种气场包围。我明显地感觉到,环境与空间的气场。看一个人的状态,她居住的环境与空间,便是一种有气息的写照,比很多言语更加敏感真实。这种宁静的气场,并不在于摆设的豪华奢侈,而在于每个物品的摆放用心与被照料。
(三)
回想起她几处住所地变迁,我知道她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生活。
印象中,这应该是她毕业后的第四处住处。她是汉族,父母援藏,外婆在重庆,小时就川藏两地长大,本科来广州学护理学,后来因为接触了素食的朋友,加上自己在医院实习时见了很多生老病死,后来就开始素食。毕业后她签了重庆的一家医院,呆了一个来月还是辞职了。回广州后,我们成了同事。
都是同年毕业的娃,很快熟络起来。也因为刚毕业,我们租住的地方,性价比尤其重要。头一个月,房东是一对母女,租了一个房间的角落,与房东隔了道帘子。后来,因为房东喜欢煲油腻的汤,也因为一个素友告诉她一个空间的重要性。她在附近的城中村租了自己的房间,很普通的一房一厅,没有专门的厨房。我去过一次,打扫得很干净,小空间。
再后来,她搬到白云区,和朋友合住,我去年7月也去过一次,穿过七拐八拐的小巷,城中村破旧的楼房印象,上到她住的那层,打开门却别有洞天。那次是她和两位室友共同做饭,接待我和另一位同事。那次回去后我也买了锅开始有空给自己做菜。但那个空间,当时只觉得温馨,还没有很强烈的气场感觉。而这一次,这种感觉很明显。三次做客,三个不同空间,不用很特意的访谈,就已经感受到一个人心的成长。
想来,她今年已经吃全素7年了。全素,就是纯素食,连一丁点的动物性饮食成分都不碰。每回买东西,都要细看成分表,动物油,不买。皮革,不买。蒜头葱等也不吃。锅碗也不沾腥。
以前觉得她这样未免太苛刻,和他人用餐也不方便。但是她乐在其中。和他人用餐,一是能免的应酬则免,二是自己做饭。实在推脱不了的,也是只吃素菜。印象中,实在推脱不了的聚会好像也很少。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与立场,亲近什么和远离什么也就自然而然的,这一方面,她很坚持,也就知道怎么去选择。更多时候,她会和同样纯素圈子里的朋友聚餐,大家理念一致,更无挂碍。
饭后的茶席时间,琪主泡。虽然认识她两年,倒是第一次见她泡茶。文静的她此刻注水温杯,我看着别有感触。为她的变化,这两年她插花,泡茶;也为她的坚持,从锅边素转为纯素,顶着家里催婚的压力在等待合适的人,回家主动做素菜,后来她父母的态度也就没那么强硬了。一个多月前她又换了新住处,把小窝布置得很温馨。身为她的同乡兼朋友,我深知这是多么不容易。这又是另一个奇女子的故事,且待他日再叙吧。
后记:
写完发觉自己把访谈写成不知什么体裁了,更别说符合哪一次主题了。若就少数人和陌生两个话题而言,该是偏向于少数人吧。这也不算一次访谈,但我却从中看见了朋友通过她的空间所传递出来的气息,传递出来的她。我只说,做客归来,我整理了自己的空间,对某些选择也轻松笃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