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有两个事情总是在我的脑中转来转去。
一个是鸡汤文:传说有个佛陀,看到一个屋子发光,走进一看是一个老妪潜心修念佛祖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但却把“吽”读成“牛”,就好心告诉老妪读错了,老妪听后黯然失望;几天后,佛陀返回,却看到老妪住的房屋失去了光芒,佛陀悟到是自己做错了,于是,走进房屋告诉老妪,她念的是对的,是自己误解了本意,说错了。于是,佛陀走后,老妪住的房屋,又开始出现佛光了。
另一个是看到的一个假设:比如一个鱼缸里的金鱼,看到的世界都是鱼缸里的镜像世界,但金鱼会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使从鱼缸里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是一个折射的镜像,但金鱼会以为眼中看到的是真实的。
我就总在想,我到底是活成了“老妪”?还是活成了“金鱼”?还是两者兼有,一时老妪,一会儿金鱼?
我又在想,佛陀在另一个佛陀眼里岂又不是另一个老妪?金鱼即使跳出鱼缸,岂知自己又不是在另一个更大的鱼缸里呢?
第一个鸡汤文,是精神寄托的问题。道理并不是老妪认为的六字真言的对错问题,而是老妪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时,对错已经不重要。这让我想起了宗教,还让我想起了传销,还有极端恐怖主义。
我们太需要一个安全的世界,需要一个有秩序的世界,需要一个自认为理想的世界,可是世界绝不是我们想象或理解的样子,但人却偏偏会去把这个世界描述成一个自己以为的样子。老妪自己以为自己信对了,这个世界就好了;自己认为自己信错了,这个世界就完了。可是,一个人自己信什么的对错,靠什么去评判涅?一个人的认知问题,谁都评判不了,一评判就错了;一用对错衡量,就更错了。关键是人,你自己愿意在哪里,人生是层次问题。
第二个,是认知局限问题。我们到底是愿意在鱼缸里自洽地过生活,还是愿意挣脱出鱼缸,去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很有意思的是,我们都对自己的认知信心满满,但却不能真的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那条鱼缸里的鱼。
我们可以在鱼缸里,选择你愿意相信的,去自洽地生活;但也要知道,一旦戳破西洋镜,也有可能被痛苦不堪。我们也可以,不停地想尽办法跳出鱼缸,不断跳出局限,去升级自我认知。
认知的路,就在那里。想停留在哪里,是自己愿意的;路的方向,就在那里,走不走,怎么走,也是自己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