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九月的天,仿佛就是那个提刀跨马的侠客。下山途中,秋天的风,从远处赶回,一路相随。寒露是第一驿站,霜降紧其后。行至山底,立冬赫然。
时光总是这样,兀自前行,何顾旁人。你看昨夜的雨,又簌簌不止。清晨骤降的气温,令人猝不及防。一眼望去,天始终灰皴着。希望明日,能见朝阳。
该是重阳了。
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九在数字中最大,重阳被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故此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三月三,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出室畅游的春之喜悦,那么重阳九月九,便是在寒凉新至即将隐蛰的秋之仪制,所以民间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重阳节也就围绕人们对这一时季感受展开。出游赏秋、登高远眺,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常见习俗。尤其在古人这儿,登高祈福是最重要的活动。重阳这天,家族倾室而出,头插茱萸,手持秋菊,登上山顶,祈福避灾。诗人们,也多会在这一天吟词赋诗,藉以歌咏。最脍炙人口者,当是这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七言绝句,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回首观史,有一趣象:王维与李白同时代,二人同年出生,亦几乎同年去世,并都曾在长安为官,亦都有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李白与孟浩然,王维与孟浩然,都是知交。)然李白与王维,却似终生无交集和往来。他们互相,都没有为对方留下任何痕迹。(有说文人相轻,有说情敌,亦或三观不合?)王维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不仅精通诗书,还工于绘画、音乐。至晚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故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曾感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聪慧过人,才华早显。十五岁去京城应试,即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这首重阳之诗,写于十七岁时。王维当时游于长安、洛阳之间,年少离家,(其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故称家乡兄弟为山东兄弟。)适逢节日,不免思乡。这首抒情小诗,和王维后期富于画意构图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其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看似平静,实则激流涌动。后人有评曰: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然也。尤其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颇为相似。
那个盛唐时期的诗人们,仿佛说尽了人们心底的旖旎辗转。
尔今,又见重阳。你可知,重阳亦是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人们还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缅怀故人。
重阳之时,季已走到了末。秋胜春朝,于斯为盛。彼时年少的王维,可曾见九月菊序,栾花簇苏。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断肠人依旧。
向死而生的人们,站在过去与将来的交界,深省命运是怎样埋伏着草蛇灰线,又怎样在狭路相逢中,挥刀除痈,去医治世间的不可医。故人已去,悲伤难抵苍绿,中有孤丛色似霜。一笑掩千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时光渐进易白头的路途中,要继续,要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