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寻找靠谱的电子笔记软件(已pass掉Evernote和为知笔记),同时也在纠结是否该放弃手写的读书笔记。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苦恼,又恰逢看了两本关于阅读整理的书籍,所以想来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这两本书都是奥野宣之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以及《如何整理有效信息》内容有些重复,话题又相似,所以放在一起来说。
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首先来说第一个疑问: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电子笔记记录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复制黏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这真能提高读书效率吗?
作者的观点是不能: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
👇 那么怎么用读书笔记来管理读书生活呢?
首先是明确笔记要达到的几个目标:
●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二十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的去读
●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其次是笔记要记录的内容:
● 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方便日后选书;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刚看完一部科幻电影,突然想去找点科幻方面的书去看,网上一搜发现大家都在推荐《三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这本书以及想要阅读的理由记在笔记里。
● 购书清单: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比如说你对运营很感兴趣,日后或许想从事相关工作,于是去网上搜类似“运营人必读书单”,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把推荐的书单记在笔记里,在选书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
● 各种报道的简报。
● 读书笔记:摘抄和感悟。
没有加工过的想法会消失,在此处读书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一定要及时记录。
再然后利用笔记完善读书的流程:
选书:通过日常手机记录的灵感以及推荐书单,提高选书命中率
购书:根据需要,检查书籍是不是值得买
读书:在读书中做准备,标记要摘抄笔记的地方,确立读书重点
记录:书中的摘抄和自己的感想
活用:再次浏览读书笔记,或许有新的感悟
那么到底如何记笔记呢?
作者提出将笔记一元化:也就是将所有读书相关信息都记录在同一本笔记All In One.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
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所谓创意不过是点子的组合,将信息集中在笔记本中,就会让它们成为知识生产的素材。作者十多年笔记的经验告诉我们:看似没用的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却十分有趣的剪报和笔记,大多成了创意的沃土。
如何将笔记一元化呢?
一元化意味着笔记上可以记录任何内容,可以记录工作日志和日记、采访内容、工作资料、剪报或者观后感。
按时间顺序记录,可以留白,日后再有灵感随时填补进去。
附上日期,比如采用六位数列【181023】即2018年10月23日。
还可以将报纸杂志上的书评剪贴在笔记上。
☆小Tips:“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举例:
【如何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书里推荐的书以此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这是摘抄部分)
▲有这个体会!比如我刚开始读李碧华是从《饺子》开始的,读完觉得太好了,所以接连去看了她的《霸王别姬》、《胭脂扣》、《青蛇》、《生死桥》;有时候看美剧也是这样,如果看剧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演员,就会把她主演的其他美剧都找来看。(这是自己的感想部分)
上面这个格式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信息的输出就从笔记开始。
最后一点:重读笔记,学以致用。
有的时候经过时间沉淀再回头看当时的笔记会有新的感悟,换个角度审视当时的笔记会有所收获,为思想增色。
可以通过写书评的方式,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产生新的体悟。
有人还要问了:那我所有的笔记都记在同一本,想看什么翻找起来会不会很麻烦?
这里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查阅的窍门:
便利贴/胶带/检索用标签。
还可以借助Excel记录: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通过设置关键词的方式,轻松存档和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