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时间总是有限的,一些网络空间里熟人文友的文章我一般只能是有选择地阅读,因为偏爱读教育类的,在今天的《六尺巷》推文里,我关注到一篇叫《青春无色――陪女儿成长》的文字。
一开始只想像往常一样大致浏览一下,没想深入细读下去,可是当我看到作者的名字后产生了好奇,因为他的身份有点儿“特殊”。作者姚永宗是一名根在桐城业在北京的装饰公司经理,我以前只是略看了看他的简介,没多关注。平时群里聊谈我也甚少参与,故而我只想着他应该算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吧,闲时弄弄笔墨罢了。生意人谈子女教育,有点儿新鲜。
我好奇这一点是因为:我身边目前颇有些身家的亲戚朋友不少,但是我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显得相当乏力。我还想了解我的那些常年在外工作的学生家长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真的没想到这篇近乎万言的长文让我能一直读下去并被紧紧地攫住了心灵,我收获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一开始姚兄就说到他是九二年因情势所逼拖家带口去北京漂泊谋生计。我内心的声音是:“当年的他只是一名桐城‘小木匠’啊!”我这样想当然没有半点歧视的意思,而是我的感慨正式开始了,想必他的乡人当年也会有这么称呼他的吧?哈哈。当然,我更急于知道的是后面的“重点内容”。
这位姚兄的育女故事实在动人。
无论是对被迫交由家乡亲人帮助照看的大女儿二女儿,还是对留在自己身边的小女儿,他都倾尽了父爱。他常常用写信的方式架起与远方女儿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安抚她们孤独的心,他让每个孩子都充分感受到了浓烈而深沉的父爱。辛苦打拼的岁月里,这样的“儿女情长”应该是极难得的吧?
女儿们的孩童时代,他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用心呵护孩子可贵的童真。女儿玩过家家游戏,他告诉女儿:“沫沫,你多做几个菜,我要来你家作客哦”。
他不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纠正女儿的不良行为方式。女儿不讲卫生,他想到一个很搞笑的点子,哄女儿更名为“姚月庄”,女儿不愧是小精灵,本来已欣然接受了,可是很快便反应过来原来是父亲的“恶作剧”。孩子如何不受震动?她很快改掉了坏习惯。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让大人手足无措的。一贯优秀乖巧的女儿一样避不开“早恋”的困扰。父亲从女儿老师那里得知消息,火速从北京赶到女儿身边。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父亲比老师还冷静睿智。他坚信,严厉的责罚一定不是教育最高明的手段。他请了最信任的朋友加入劝导的阵营。朋友建议女儿读读鲁迅的《伤逝》,希望她懂得“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聪慧的女儿很快悟得女孩儿该有一个怎样有意义的人生。
他尊重女儿的选择。临近冲刺高考的女儿突然要学画画,且决意以画画事业当作毕生的追寻,这要是在一般的父母那里,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一定不啻于一声惊雷,一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他虽然也有惊讶,可还是认真听取了女儿的想法,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他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鼓励女儿凭能力“挣钱”,教女儿如何融入新的集体,如何与人相处……点点滴滴的爱,如流泉涌。
他把孩子当成自己成长的学校。他曾经因为偶尔与朋友玩牌不想被妻子责骂便让女儿当“哨员”,还偷给女儿“值班费”,不料女儿最终还是当了“叛徒”。当女儿身上可贵的品质照见自己的不足,他坚决地改去了坏毛病,为了自己,更为了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才是孩子的最高学府。一个人在成年以前,原生家庭的对他影响力一定是最大的。姚兄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懈地努力,终至事业有成;他从父母一生的吵闹中反思,决心要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出夫妻和谐的氛围;他在业余时间不纵性乱为,而是爱好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成为了女儿们积极奋进的最大动力源泉!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一味羡慕“别人家孩子”,还是多想想如何成为“别人家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