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前国学热、诗词热、诵读热的影响,小卓所在的幼儿园也开始了相关的活动,要求不高,每周一首诗即可。但区区每周一首诗的“低要求”怎么能满足求知若渴的小朋友们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很多家都是要求每日一首的。
既然大家都学,就趁此机会好好学吧,翻出来家里现有的几本诗集,综合难度和效用,选择了《小学古诗词75+80首》这本书,就不提出版社和版本了,我看区别不太大。把小卓已经学会的几首跳过去,昨晚背诵和今天早读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比较有名的《凉州词》一共有三首,分别是王之涣版、孟浩然版和王翰版,可以配乐演唱。相较而言,王翰版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更为洒脱不羁,王之涣版的则苍凉高远。我很小就会背,但在给小卓讲解的时候,才发现以前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诗,原来“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古人诚不欺我。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就绘制出了壮阔之美,诗人的视野从下游向上游回溯,直到天和水相接之处。从色彩的角度,这一句里充斥着大自然的色彩,如“黄”、“白”,还有隐藏的背景色彩“蓝”(天),亦或是点缀的装饰色彩“红”(日),画面感油然而生。这还不止,还有声音,滔滔两岸潮,还有动作,大河逐浪高!和王之涣另一首诗中的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感觉大自然带着作者自己的个人风格写进诗文,意象天成,妙手偶得。这也是我认为本诗四句里面写得最好的。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承接上文,将视线由远处的大背景逐渐收回,投到近景“孤城”上。“孤城”是唐诗当中较为常用的一个词,在《凉州词》的大背景之下,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这样一座孤城,不是供居民生活之用的城市,而是守卫边塞的军事堡垒。“一片”也是唐诗中经常使用的词,意思是“一座”。这样一座孤零零的城堡,靠着层峦叠嶂的山,山也必是站成了荒凉却坚定的模样。妙的是,也与作者的另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形成了呼应,“一”被“万”、“千”,衬托,更显其孤绝气质。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中属于“转”,孤城不孤,内有征夫,你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是羌笛。羌笛长什么样?
在百度百科看到几张图片,查了一些资料后发现恐怕不是诗中的羌笛,而是现代的,但最起码知道了这是一种管乐器,是吹奏的。并且内径狭小,其声音大抵是尖利的而非浑厚的。是什么人在吹奏不言而喻,应该是守城的征夫。征夫是出征的将士,奉命守着这关隘。远离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到这里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杨柳”本是唐诗中另一常用意象,诗经里也有“杨柳依依”的句子,离别时折一枝杨柳相赠,就好像是把春天的繁盛生机相赠。“柳”又通“留”,用于别离是再好不过的。诗里的杨柳,意指《折杨柳》这首曲子,此情此景,出征的离人们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很难。一个“怨”字意境全出,又被“何须”二字磋磨,悲壮苍凉,却并不失雄心壮志。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极此地苦寒之境。住在西安的我们,其实算是新疆人,每回坐火车穿过长长的河西走廊,都能感受到两侧的荒凉。更何况要在玉门关这样的地方生存,更何况不仅仅是生存,还要保家卫国。玉门关外,就好似被遗忘了,西安已经被称作“西北”,那西北再往西,西北再往北又如何?万仞山,大抵是万仞荒山,不复青翠葱茏。在春风都不曾眷顾的地方,履行自己的使命罢。盛唐气象,本不需要凄切哀怨,大可以慷慨从容,是真男儿。
以上是给大人看的分割线
我要是这样讲给小朋友听,会怎样呢?估计没几分钟就不耐烦了,他怎么可能这样“正儿八经”学东西。因此我在解释诗意的时候,只以问答的形式交谈了一番。
1、关于地理知识
卓妈:凉州在甘肃靠近陕西的一角,玉门关在甘肃靠近新疆的一角,给你看地图。有什么感受?
(注:玉门关在图上标为“起点”处,凉州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图上标注为“终点”)
小卓:新疆好远呀!
卓妈:(你这样答非所问真的好吗?)好吧,远近都是相对的,有一个人说过“天涯远不远?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这时候小卓开始插话:我去过天涯海角!被我无视了)咱家以前就在乌鲁木齐,远吗?
小卓:在新疆的时候新疆不远,在西安的时候新疆远。
卓妈:(这娃说的不是废话不是废话不是废话,重要的事重复三遍)现在交通发达了,动车快能从西安直达乌鲁木齐,就不算远了。但是以前主要是走路,最多是骑马,就真的很远。
2、关于画面感
卓妈:你觉得这首诗里面的颜色好看吗?
小卓:不太好看,灰呼呼的。
卓妈:有黄河,有白云呀,怎么不太好看了?
小卓:你不是说这个地方在我们坐火车回新疆的路上吗?风景不好看。
卓妈:(⊙o⊙)…
3、关于押韵
卓妈:你看看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用拼音拼出来。
小卓(艰难地):jiān间, guān关, liǔ柳,shān山。
卓妈:他们有什么一样的?
小卓(作沉思状):都有an,但是这个柳树的柳没有。
卓妈:对啦!间、关、山的韵母都一样,这个在古诗里头叫“押韵”,这样读起来好听,背诵也容易。
小卓:那柳树的柳呢?
卓妈:押韵对于这种四句诗来说,第三句是不需要的。而且还有一个巧合,作者的名字里也有一个an。
小卓(恍然大悟):是huàn涣!可是妈妈,为什么第三句不需要押韵?
卓妈:o(╯□╰)o(孩子你这话我没法接……)咳咳,这可能是一种规则,咱们以后慢慢说。
以上是小剧场的分割线
当了妈妈以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想给小朋友一杯水,得给自己打一桶水。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育儿虽不怕晚,但更宜早。早安小卓,愿与您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