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8日 ,今天风雨交加,人更感寒冷。参观了科隆大教堂和莱茵河以及步行街,下午驱车赶到了德国波鸿大学所在地。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
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
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
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 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 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 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
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 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
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市长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
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
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世界著名的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达886公里;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莱茵河所流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
莱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样,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块里程碑,上面标注着公里数。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区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
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莱茵河上游瑞士北部与德国交界的地方,有宽达110米的莱茵河瀑布。胆大的游人可以乘着小舟,随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莱茵河中游,从宾根到德国波恩这一段,峡谷幽深曲折,景色十分壮丽,关于莱茵河的许多古老的传说都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