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以下的表格中,我举例说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以:
之前接触过色彩心理学、DISC四型人格理论等等,感觉把身边人总结出来类型更便于处理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也有利于自己看到行为背后的规律、判断行为走向。而这种分门别类的方式与非暴力沟通所提倡的观察好像是刚好相对的,应该更接近评论。
所以我想,或许非暴力沟通之所以难执行,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凡事有个是非对错,这种方式虽然简化了一些问题的处理,同时也可能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表象背后的事实。很多时候误会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致:
在日常生活中,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性格划分理论帮助自己快速建立起对他人的一个判断,但是先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结合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客观观察其人所作所为,然后再看看是否符合,将反应过程放缓,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跟熟悉的人打交道,应该更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正是因为熟悉,更容易因为之前的一些事情影响我们的判断,在当下的事情中代入感情,做出不客观的评判,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用:
出门旅游,收拾行李时爸爸当了甩手掌柜,到了地方,他想穿短裤,我因为看天气预报觉得温度不高,带了两条长裤,只带了一条短裤,他有点不高兴,言语中透露着不满:这怎么穿?!我当时没跟他计较,晚上临睡前跟他算帐:“你白天啥意思,以后出门收拾衣服自己来,我管你闺女是因为她生活不能自理,你在家没事还啥都不管,来了还抱怨。”老公马上就辩解,还说自己没休息好,状态就是不好。
现在想想,自己也是夹杂着评论和情绪在里面,下次换个方式:我注意到你白天因为衣服的事有点不高兴,你是希望我多带两条短裤吧?......收拾东西的时候你没说要穿啥衣服,我就根据天气预报自己安排了,没想到海边还挺晒,活动起来确实短裤方便一些,那你就凑合一下吧,实在不行咱们再去买一条吧?
估计要是这么说,啥矛盾也没了。
2018,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