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做自己读书会的念头之后,我时常在想,我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在短时间里知道一本书的大致内容,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要去整理书本的框架。
最初的时候,我是在看完了一本书之后,再从头翻一遍书,一边翻书,一边根据书里的内容整理框架——简单说来,就是把一本书的目录扩充。
如果说一本书的目录给出的信息是大章节和小章节,那么我的“目录扩充”就是在小章节之后加入每个小章节的大标题、小标题、小标题下的重要知识点。
虽说这样确实是整理了一份“框架”,但这个框架我根本记不住,因为这个过程仅仅只是一个机械的整理,信息经过了手到电脑里,而不是经过了脑子进入电脑里。
一开始我在“目录扩充”之后,还会进行第二次的加工——也就是加工信息,把整理出来的这一份扩充版目录提炼并重新组合,把它变成我理解的那个样子,就好像是一条鱼,去掉了肉、内脏等等之后只剩下鱼骨,而这一份“框架”就是我在一段时间之后还有印象的内容了。
只是不得不说,因为加工的过程是在太费力,在我一开始的时候实在不具备这样的意志力,于是做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还好我又找到了其他的方法去理解书里的内容。
最近参加领读人的培训,和领读人小伙伴最常聊起的也是怎么“拆书”,也报名参加了一节三级拆书家的拆书课,也和领读人小伙伴聊拆书家和翻转师的区别。最终,我还是买回了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
然而读了之后我发现,书里所谓的“拆书”和我理解的“拆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所理解的“拆书”,就如上面所述,就是整理出书本的“框架”,让别人可以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
而拆书帮的“拆书”,重点在于找出重要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经历对照和反思,从中能够获取什么样的经验。
拆书的理念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因为书里的知识有很多是不需要学的,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就多,即使是从书里提取了一点点知识用上,也已经远超过书的价值。
书中也说到,拆书主要是针对致用类书籍,拆出重要的知识点,学以致用,这是拆书帮的“拆书”。
与其说这里的“拆书”是一种技巧,还不如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两种“拆书”我想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只是出发点不同,却用了相同的一个词而已。
《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所说的拆书,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的,重要的是“知识能够为我所用”,看完了一本书却没法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本书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你的生活依旧和从前一样,那么这种读书就是无效的。
而对于拆书家来说,就是提炼能够让人迅速获取知识的部分,通过拆书课的活动让学院引发思考,把这部分知识拆成自己的技能,转化为自己思想中的一部分。拆书家的拆书课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去运用知识。
而我自己理解的“拆书”,是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在短时间里了解书中的大致内容,可以说是更加仔细的一种介绍,激发他人“想去读一读这本书”的欲望。就类似于樊登老师的讲书,在讲书之前,肯定也是要先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
如果再把说法简化一下,大约就是“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的差别。
我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前言里,划出了这样一段话:
【成年人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学习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快速读书、记忆知识、应对考试的能力,而是改变行为、解决问题、升级能力的能力。】
另外在引言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3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
在我看来,这并非只是成人的学习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以前在小学教书的时候,我多年负责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自己备课备出了一个套路,然后发现听其他年级的老师上课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套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往往都要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在实践的环节里运用当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然而这些知识,一旦放到了生活当中,基本上也就不会用了。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应试,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所以当这一批学生长大成人,自然而然地就很难有那样的学习能力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很难深度分析整理信息、并且进行追问和反思。
即使现在的我,依然觉得自己提问的能力非常欠缺,幸而反思的能力比较强,总是能及时的改变发现的问题。
如果学生时代就能培养出学习的能力,也许在踏上社会之后能少走一些弯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成人就无法改变,最重要的是有“想要改变的心”,那么不管是什么时候去培养学习能力都不晚。
总的来说,我自己的阅读方式可能更偏向于“非功利性阅读”以寻找人生的意义。
另外想说说《这样读书就够了》当中提到的“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
其实在我读过的有关读书方法的书里,多多少少都提到了“不需要读完整本书”这个点。但是我自己读书更偏向于整本看完,确实有一些书整本看完了我会有一些“自己也不记得书里的内容”的感觉,但我还是会比较偏向于“整本看完”,只能说是在我的认知中,“整本看完”才会让我觉得自己读完了一本书。
就拿上一本《习惯的力量》来说,书中以故事解读的方式一边叙述一边介绍习惯的培养方法、以及改变坏习惯的方法,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我甚至没有做笔记。
昨天我对着书思考了一会儿——究竟要不要整理个框架出来,想想还是放弃了。
主要的原因是,对于习惯培养我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就是拆解《掌控习惯》这本书的过程中整理出来的,并且加入了我自己的经验,是基本可以出一套课程的体系。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补充了一些我自己有、但没有找到对应理论的知识,以及补充了更大的习惯体系(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我自己整理的比较是针对个人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总是放不下手机、以及忍不住吃小零食的原因——我总是在有缺乏灵感压力的时候选择玩会儿手机或者吃点零食。于是在保持原有暗示和奖励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其他的方式替代惯常行为,来帮助自己建立新的习惯。
在此之前,我总是反向运用《掌控习惯》中四条定律“让它难以显现、让它没有吸引力、让它难以施行、让它令人厌烦”来迫使自己不去碰手机,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无法长久保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功利性阅读也好,非功利性阅读也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把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方法,即使是把一本书里1%的知识吃透、运用,也好过看过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