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的一天,由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开始,先催醒味蕾,然后在舌尖上开出花儿来。小面除了有麻、辣、鲜、爽的美味外,方便简单,经济实惠,对无面不欢,嗜面如命的老重庆而言,如果早餐少了一碗带着烟火气的小面,一整天都焉眉耷眼,好像欠了点什么似的。重庆人爱小面,是真爱到骨髓里了。
街边巷口的小面馆,清晨五六点就开门营业了。只见酱油、味精、醋等调料一应俱全的铺陈开来,大骨汤小火炜着,熬猪边油的锅也咕嘟冒着泡(猪油让小面更柔和),姜蒜切成细末兑姜蒜水,香葱或是韭菜切成花儿,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剁碎(涪陵榨菜适合吃汤面,宜宾芽菜适合吃干遛(干拌)面),芝麻、花生炒香,花生剁碎,油辣子现炒现臼,滚油浇上去,滋滋冒着椒香的烟雾中升腾起小面的灵魂,重庆本地的碱水面(细面、韭菜叶面和宽面)备好,一切就绪,等客来。面馆老板都深谙“顾客是上帝”之道,记性也好得出奇,只需说一次,对客人的喜好便熟记于心,每每投其所好,这也算小面生意必备的职业素养吧!新客来,进门就吆喝到:“老板儿,干遛儿,多辣、起早点!”或“老板儿,汤宽,青重,少麻额!”这是属于重庆小面的独有交流方式,言简意赅,前一句意思是:“小面不要加汤,吃干拌,多放油辣子,面煮硬点!”,后一句意思是:“小面多放汤和青菜叶,少点花椒面!”像不像很有趣的暗语呢?老板打佐料信手拈来,调料配比全凭手感,手指麻利翻飞,“嗖嗖嗖”几下,你还没看明白,十几种调料的佐料就打好了。此时,那一大锅水(水多煮面才不粘连),锅边已冒泡,把面放入,煮开了加一勺冷水激一下,再煮开一滚,这时放入青菜(夏天空心菜,冬天莴笋嫩叶是小面的最佳搭档),滚水里汆一下,面菜一起出锅装碗,来上一把新鲜的葱花、韭花儿和芝麻、花生碎,只需几分钟,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小面便呈现在面前。拌匀后,一口下去,小面的劲道,青菜的脆,佐料的香,汤的鲜,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就一个字可形容,“爽”!
小面馆很小,少的只三五张桌,食客来得多了,店前的人行道、空地皆可临时增加塑料高凳当桌子,搬来小板凳就可以坐下来享受一碗小面,那随意劲儿就像在自家一样。你看那身长八尺的壮汉,全然不顾形象,俯身于弱不禁风的塑料凳前,心无旁骛,唏哩呼噜吃面,发出哧溜哧溜响,锃亮的头发和皮鞋与大面碗里荡漾的油汤,相映生辉。刚捞完面,就仰头一口气把剩下的面汤喝光,底朝天那种,这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便是对小面美味的最高赞誉。凭着食客对小面情有独钟的执著,面馆老板个个自信爆棚,即便在疫情肆虐这几年,也没虚(怕)过。
在重庆,凡是有浇头的面,严格意义上都不叫小面,小面就是素面。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面也可以脑洞大开,创意无限,在食材用料和搭配形式上推陈出新。马家堡的“开半天”的猪耳朵面,小面配上刀工极好的凉拌猪耳朵薄脆片,别有一番风味;黄桷坪的“豆花面”,小面上铺一层老板自己点的豆腐脑,舌尖便多了一份爽滑;磁器口的“猫儿面”,小面配上一碟自家卤的各色卤味,成为“夜猫子”常光顾的深夜食堂……一夜间,重庆就成了网红城市,网红小面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引得打卡人摩肩接踵,纷至旮来。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杨家坪建设厂“老太婆摊摊面”,沙坪坝的“董小面”,解放碑的“花市面”……百面百味儿,都极具特色。不过本地人,更多还是光顾街边小巷里那些不知名的小面馆,每个面馆都有自己最忠实的食客。
小面是味药,除了填饱肚子,满足口舌之欲,还可治病。小伤风感冒、头疼脑热、困倦乏力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下肚,瞬间大汗淋漓,浊气排尽,顿感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小面还能治一种叫“欠(惦记)小面”的病,每当外地久居、工作或长途旅行回渝的重庆人,第一件事必定是去吃碗正宗的小面,借慰藉重庆胃的同时,一扫思乡的愁绪。
小面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却简单不造作,价廉亲民,如隐世的武林高手般不动声色,在岁月更迭的美食中,站在重庆人喜食主食的顶端,从不曾动摇。
重庆小面,已深刻在重庆人味蕾的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如长江水,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