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
——关于“应对、倾听、对话”的几点体会
志在书里
【一、温故】
在网师《静悄悄的革命》课堂里,有不少关于“应对、倾听、对话”的精彩观点,我们先温故,目的是为了知新。温故的过程中,对老师的语言作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尽管如此,第一部分篇幅还是有点长。
干国祥:
(1)应对
应对就是领会对方意思后的言说,所以对话、倾听、应对乃是同一回事。
应对,不是你自己有一个结论在那里,而是展开真正的学习过程——问之所问,究竟意指什么?任何真正的提问,往往意味着有一个先期的初解答在内。
一切应对,为了让教与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地展开,追问不是追问一切,这就意味着倾听的前提,是对知识的洞察,能够明白学生的困惑究竟何在。
(2)倾听
说倾听,只是让大家明白对话的本质不是说话,而是领会对方的意思。
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的要义,就是让异质声音的出现。并引逗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发现对方,发现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这样,倾听就出现了,老师的倾听也一样。倾听,就是,理解一个声音背后的不同情感、成见、见障,冷漠的原因,就是无趣;倾听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故作姿态。
倾听,就是交往的欲望,就是好奇心,就是理解的渴望……
(3)对话
佐藤课程理论的核心就是“对话”二字。
借认知哲学与认知心理学,他延展为三重对话。这个基本原理是他一切话语的起点,所以理论都要回到这里重新开始。作为学习理论,三重对话一定与建构主义、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解释,所以可以互释互解。而润泽的教室,应对,倾听,凡此种种,都须回到这个整体中来考虑。
所以预设,也要预设这样的开放性对话,程序可以预设,问题可以预设,但是对话无法预设,大家微妙的语义,只能在现场生成,不如此,便不能叫对话。
教研方式的本质是三重对话:一个教师的个体实践,是第一种教学对话;共同体教研,是第二种教学对话;背后永远站着第三种教学对话;所以这样的教研,就是要打破主体性神话,打破个体学习的见障,形成开放的探索的教学思考,共同体,对话,倾听,润泽……将会是同一个本质的不同表述。
如何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呢?
——对佐藤学而言,就是三位一体的三个对话的充分保证:
确保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往(活动、操作);
确保学生与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对话,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堂交流;
确保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过程最后的自我对话——反省,整理,清晰化。
对佐藤学而言:学习=交往=对话=三重对话,而教学研究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而知识,就是对话过程中个体知识的更新。
获取知识就有三个途径:与物对话(探究、活动、实验……)、与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反省)。对话的结果是自己观点的改变,即知识的获取或更新。
(4)生命
我们生活时,有两种状态:一种生命在场,一种生命不在场。好的课堂上,我们生命开启,明亮,在场。不好的课堂上,我们的生命暗淡,遮蔽,沉睡。
生命,既指生物体,又指生物体良好的状态,特指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说“你不像个人”,你一定说:我怎么不像人?!我哪一个部位不是人的!
(5)热爱
决定饭菜品质的,不是你拥有怎样的厨房和灶具,而是谁在烧菜。是烧菜的那个人,心中是不是怀着一份热爱,且拥有高巧的技巧和智慧。
同样,决定教育品质的,不是你拥有怎样的教室和设备,而是谁站在讲台上。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心中是不是怀着一份热爱,且拥有高巧的技巧和智慧。
【二、知新】
(1)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面对学生的提问,哪怕是同一个问题,应对时也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的例子在《论语》里俯拾即是,请看下面一则:
【案例回放一】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起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一版)
一则智慧对话故事:
【案例回放二】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了一半,忽然又跌落了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遇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
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蛮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向,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意年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我该学得聪明一点,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闷着头蛮干一气。”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却截然相反。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
询问者感到困惑:“怎么会都对呢?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智者笑了笑,回答道:“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晚上投洒清辉。它们是相反的,你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年合订本)
【感悟一】
这两个故事一古一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不同的侧面解读着“应对、倾听、对话”的真谛。
子路勇敢、鲁莽、刚强,由此,孔子要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年迈的父亲、经验丰富的哥哥在。通情达理,应对得体。重个体即重特殊,教育才会有效果。孔子用心良苦!在《论语》里,学生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孔子应对都有所不同,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在古代“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恐怕是孔子独创,实属伟大。应对,因人而异,此其一。
两个人观察同一件事情,或关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或关注其行为的灵活性、创造性,虽然观点不同,见解各异,但是都是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有思想。犹如我们的课堂,异质声音的出现,说明他们的生命开启,明亮,在场。即使是第三个人遇到困惑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难能可贵,聪明!智者看到了二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们都有反省自己、自我对话、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一线教师无不希望拥有一轮自己的明月,那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润泽的教室”。为了达到“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朝向润泽的教室,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内“应对”学生,在课堂外也要积极的“应对”学生,注意孩子们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只有积极的“应对”了,才有生成“润泽的教室”的基础。优秀的教师往往在课堂内外都十分关注孩子们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然后才会有精彩生成。校园无小事,看看看云是怎么做的——
【案例回放三】
“老师,我们小组打扫好了。”孙琪先告诉我。“很好。”我说,准备接着看书。可他还站在那里,笑语盈盈的目光里满含着期待。
放下书:“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吗?”
“就是,就是唐老师让我在前面带操了,每天做早操的时候。”声音里既有克制不住的激动,又有终于说出来的轻松。
“真好!恭喜你。”我说。
于是这孩子欢天喜地地去了。我看见,对着我----他在用整个起伏跳荡的后背在欢笑呢。(转引自《薛瑞萍读教育理论》p47-48,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感悟二】
如果是我,恐怕就是另外的一种情形了。在薛老师的眼里,一个学生“在前面带操”,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呀。孩子为什么要给老师说?信赖吧。希望老师分享他的喜悦,老师的一句“真好!恭喜你。”使孩子乐呵呵得走了。这个孩子的下一节课,乃至一天、一周、一月……一点成功因为师生共享被放大,喜悦在当下、幸福在当下,而利在以后,生命中的激情被唤醒!老师成了一个点灯人。在这一场优质的对话里,有爱、有希望、有信任、有喜悦、有激动。所以说,“应对、倾听、对话”无处不在,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润泽的教室”就会早一天到来!应对,不仅仅在教室;应对,因时而异,此其二。
(3)
【案例回放四】
师:有喜欢猪八戒的吗?(生摇头。)怎么了,都不喜欢?你们说说理由。
生:猪八戒爱玩女人。(众笑。)
师:是呀,这猪八戒生性风流,一开始他还是----(生答:天蓬元帅),可后来去欺侮----(生答:常娥),就让皇帝叫人从天上扔了下来,刚好扔在一猪圈里就变成了猪。
生:老师,不是皇帝,是玉皇大帝!
师:哦,对了,老师说错了!现在你成了我的老师了。老师,能和你握一下手吗?
生:可以!
师:谢谢老师帮我指正。
生:(面带微笑)不用谢!(《人民教育》2003.15-16p52)
【案例回放五】
师: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
生:春光,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鼓掌!)
师:(走近这位比老师矮半头的男同学,把他抱到凳子上,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你现在比我高,因为你站在板凳上,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到你刚才讲过的话语。
生:(显然,他说得很激动)(热烈鼓掌)
(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转引自《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感悟三】
不管是计建华老师在与一年级小朋友上的一节对话课里——《你说我说<西游记>》,还是孙建锋老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老师既有丰富的智慧的对话,还有精彩的行为语言!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激始发灵光。”对话中,老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把老师当做灵魂中的亲人。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教师话语涓涓而至,学生心扉徐徐而开,“润泽的教室”悄然而至!
对话的语文,不仅仅是对话,而且还有老师、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如果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不会去与学生“握一下手”!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特别善于使用体态语言与孩子们对话,把师爱发挥到极致!计建华、孙建锋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就是属于此。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别小看这“握一握”手“抱一抱”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老师的这一份善待便是伟大,老师的这一声欣赏便是伟大!“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到你刚才讲过的话语。”
老师的爱唤醒了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激起孩子幸福、快乐、向上的热情,使每一个孩子富有灵性。所谓灵性就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因此而产生的智慧。
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然后课堂精彩纷呈,“润泽的教室”悄然而至。教师一个美丽的错误,不经意间却给了孩子一个发现、批判的机会。应对,因行为而美好,此其三。
(4)【案例回放六】一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魔法作文营》和几本杂志:山西《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7.11《真情涌动顺情而作》;江苏《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6.1《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课堂实录及反思》;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8.9《我的开场白》;江西《教师博览》2005.11.12《不做教书匠》。
【感悟四】江苏省著名教师管建刚运用写作进行心灵对话,他的一篇篇美文、一部部书籍无不是在与学生进行着对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于是才有了《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他的一个梦想、一份报纸、一个作文世界和一段童年生活,记录精彩,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周记、随笔、征文等等,形式不拘,自由作文,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倾诉。通过一次次艰难的心灵对话,老师、学生都提升了精神境界。管老师又是学生疏导的知心朋友,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心里问题和认识误区,或抚慰、或点拔、或疏导、或交流,给与真心的关爱,完成了人格对等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灵对话。他的班长计静给人影响深刻,难以忘怀。对话,因作文而精彩,此其四。
(5)【案例回放七】
上《珍珠鸟》一课时,我请同学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我环视四周,发现坐在左边的一位男生似乎心不在焉,便指名让他起来读。结果,这位男生读得磕磕巴巴,声音也极轻。读罢,我先问他:“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他马上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不太好!”我拍拍他的肩,对他说:“你读得还不错!不过,老师提出两点意见:一是有几处不够流利,有点夹生;二是声音太轻,胆子比珍珠鸟还小。”学生红着脸坐了下去。
课后,我仔细想想,我觉得这样处理并不妥当。看似对这位学生很宽容,很关心,其实,我觉得自己有点虚伪:明明知道他读得不流利,却还要问他读得怎么样,存心要他难看不是?还假惺惺地说读得不错,却又实实在在地提了两大缺点。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他可能会这样说:“很抱歉,在你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让你站起来朗读,真难为你了。但谢谢你对我的尊重(学生没有举手,但仍然听从老师的话,站起来朗读了课文)。可能你对我不太熟悉,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有点紧张,没有发挥你的朗读水平,责任在我!”如果这样处理,学生会有怎样的感想?学生心灵又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增刊 薛发根教学艺术专辑 )
【感悟五】这就是名师薛发根,善于与自己对话。换句话说,薛老师这是反思型对话,以自我反思为主。“我们生活时,有两种状态:一种生命在场,一种生命不在场。好的课堂上,我们生命开启,明亮,在场。不好的课堂上,我们的生命暗淡,遮蔽,沉睡。”优秀教师的课堂都是生命在场,因为他们特别善于反思自我,我们耳畔响起了在基础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叶澜老师的声音: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而薛老师的反思是“大作等身”,他不成名师也难!?薛老师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成就新我。与自己对话,旨在发展,贵在坚持,此其五。
“当别人没有想到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了;当别人想到的时候,你应该做到了;当别人做到的时候,你应该做得最好了;当别人做得和你一样好的时候,你应该换跑道了。”这就是薛发根老师的真实写照。
【三、小结】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踪”一本润泽的小册子,给我们启迪多多。我们的课堂要想拥有“润泽的教室”,必须修炼内功,功夫在课外!年近半百的我,个人认为“有一个晚的开始比不开始要强上无数倍!”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个板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这就是我们要修炼的内功,舍此而为则欲速不达。“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读一点优秀的教育理论。“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这样,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