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巴黎市区第20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最著名的公墓之一,之前早有耳闻。在巴黎呆了一个月时间,想去那儿看看也是我的一个选项。由于不会法语,出门得朋友带路,时间不能自己掌握。那天去公墓已是下午四点多了,离关门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可谓来去匆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其探秘的兴趣。
拉雪兹神父公墓沿着一个小山坡而建。据资料介绍,其占地面积达44公顷,划分为97个墓区,如今已经安葬了上百万人。最引我兴趣的,那里埋葬着自19世纪初以来100多位世界名人,他们都是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等等。我们最为熟悉的巴黎公社墙也在此公墓内。
巴黎公社墙是拉雪兹公墓围墙的一小段,是社员壮烈牺牲的地方。这堵墙高约2米,墙外是居民住宅区。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月21日,为了保卫公社政权,巴黎公社社员同梯也尔凡尔赛政府军展开浴血奋战。5月28日,147名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的围墙下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在历经沧桑之后,现在墙上已经看不到当年枪林弹雨的痕迹。墙上镶嵌的一块白色大理石板已呈灰色。
带我去的朋友阿勇平时比较忌讳去这种地方。他说,之前也带过从中国来的客人,一般都是到了门口让他们自己进去。今天,他破天荒与我一起进来,我从心底里感谢他。跟上次游玩普罗万古城一样,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也是一路小跑,来回探视如此硕大的陵园。
12世纪时,拉雪兹神父公墓所占的土地是巴黎主教的领地,当时种着蔬菜、谷物和葡萄。1626年,耶稣会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人们称其为“封闭的路易山”。1762年,耶稣会被解散,“路易山”被拍卖。后来,国王路易十四的宠信,拉雪兹神父获得了这片地,人们便用他的名字称呼这块地。1804年,拿破仑时期,将这块地正式改为公墓地。起初因公墓离巴黎市中心很远,人们不愿意使用它。于是,市政府策划几次大型的广告活动。1804年,法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家让·德·拉封丹和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遗体在一次盛大仪式中被迁葬到这里。之后,法国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被认为是概念论鼻祖彼得·阿伯拉的墓也被迁至。这些宣传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许多巴黎人希望与名人葬在一起。拿破仑还签署一条法令,不得拒绝任何人入葬。从此,拉雪兹神父公墓永久墓葬在数年之内,数量从十多个增加到了3万多个。
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墓,里面安葬着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估计是崇拜者太多了,特别是女性崇拜者,在玻璃的围墙上写满了字句。为了防止有人跨越,周边又围起一道铁栏杆。王尔德的墓碑造型很独特,墓碑上全是女性崇拜者留下的唇印。据了解,曾有一部电影描写男女主角到拉雪兹神父公墓,女主角找到王尔德的墓并献上一吻,这也是墓碑上无数唇印的来由。
年轻音乐家肖邦的墓碑前方刻着他的侧面头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着轻纱,披散着秀发,悲戚地垂头低吟的少女雕塑。站在他的墓地前面,情不自禁地缅怀这位天才音乐家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他在巴黎生活期间,与比他大6岁的女作家乔治 • 桑的爱情传奇,使得他才华横溢。他的钢琴奏鸣曲,敏感、细腻、富有诗意……肖邦死时才39岁。在他的墓前摆满前来凭吊者献的玫瑰花,其中好多是少女,在她们的心中,肖邦永远是那么年轻!
在墓园内,我们根据导游图还可以找到许多名人的坟墓。由于时间不允许,只能草草掠过……
在整个墓园里,梯也尔的墓可以说最为宏伟。他是屠杀巴黎公社战士的刽子手,在他墓穴的门上刻着“公社万岁”的字样。我在想,这个区域里,是不是没有敌友,没有胜负,没有高下,这大概就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崇尚人本,尊重历史的立场?不管你是什么人,历史会给你评价,死后照样在此受到后人尊敬。
在公墓入口管理处印发的墓地名人名单中,你会发现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来自法国之外的艺术家的名字,有英国的,意大利的,美国的等等。这让人想到,城市是否国际化,不但要看外国活人来不来、住不住,还要看人死后灵魂留不留。几个世纪以来,巴黎一直保持“有容乃大”的风度。让外国的名人生前死后都喜欢留在这里。
一个人生在什么城市是偶然的,但葬在什么城市是可以选择的。世界上有许多外国人,有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有红极一时的好莱坞明星,有嫉妒世愤俗政治家等等,他们选择葬在巴黎。选择了巴黎,就选择了自由。这大概就是巴黎的意义,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