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一个优秀的“创作设计”社团应该是怎么样的?》中,我着重说明了,社团的运作方式、“创作设计”类涵盖的领域和优势等。
那么在这一篇中,我将解释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基于互联网平台,并且会对社团的运作和发展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一)
为什么要基于互联网平台
在说明为什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如果创作设计类社团的运行机制按传统社团的方法来运行,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社团触及的领域有多种类型,如果按照传统社团的运作方式来处理,那么肯定会乱成一锅粥,在价值连接方面肯定也不会衔接得好。
就比如,传统社团会将摄影、记录、文稿编辑、制图等分为多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一类。
之前我提到过,创作设计类需要各种领域串联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如果细分开来,不仅会降低一些同学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会使得对某几门领域感兴趣的同学,只能接触一门领域而已(比如,我进入了摄影部门,但是我想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文稿编辑、制图等,但被归于其他部门了,我很难有深度接触的机会)。
进一步来说,当时成立社团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那么只扩展一项还能算扩展吗?
(二)
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考虑了时效性、主动性等一些制约因素以后,我们想到了,用互联网作为社团的发展平台。
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企业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线上渠道、服务、产品体验及新技术的应用。传统金融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可以使自己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客户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金融
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分享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生力军"作用。分享经济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有多年工业化形成的各类产业,所以现在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其他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生产
虽然学校社团与企业相比并不在一个层次,但在管理上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社团去借鉴的地方,比如上面提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分享作为生力军的作用”等。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将社团搭建在互联网平台上,就可以会更好的去解决一些传统社团长期以来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将社团基于互联网平台而运作的原因。我们的初哀也是为了解决涵盖创作设计领域的社团所带来的难题。
这个时候有些读者可能会质疑了,照你这样子说,一般的传统社团借用QQ、微信群也可以做到啊。
其实,互联网能做到的,远远不止这一点。
(三)
将互联网作为平台,能给社团的发展带来什么
1、生态化布局
让我们来解答一下刚刚提到的问题,现在的同学都基本拥有一部手机,而社团的管理者也喜欢用短信或者社交平台来发布通知给成员。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将网络连接工具化了。也就是说,只是单纯的把网络中的便利性和时效性挖掘出来了而已,其他的基本都被忽略掉了。就比如说,大家都将手机的功能只设定为打电话和发短信,其他软件的功能都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到。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作为平台,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化”社团,将传统运行机制与互联网带来的优势高度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效率运作。
那么,“生态化”到底是什么呢?
在生态系统里面,各部分组成都是互相连通的,不可分割,也不可替代。
我一直提到的一点,就是将各个领域串联在一起,形成高效率的运转方式,这就是“生态化”。
2、链接性
这是一个让几乎所有社团都会头疼的问题,包括,如何让社团内的成员有深度互动,如何与兄弟社团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如何与其他同学建立起“群众—社团”的桥梁等,进一步还可以考虑,如何与外校建立链接。
那么,我们都将这些归纳为,链接性。判断一个社团有没有生命力、生态化布局如何基本都取决于,社团或成员的链接性。有交流,才有成长,才会有活力继续发展下去。
接下来,我将细分开来,分别尝试给出关于各种链接所需要的条件和带来的好处。
①成员与成员间的链接
社团内成员的活跃度,是维持社团生命力的重要保障点。那么,如果要保持成员的活跃度,就得先把成员与成员间的链接给衔接好,让成员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自内心与其他成员交流的机会,建立好深度的关系链接。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运行机制上(线下沙龙活动)来构建起成员间沟通的桥梁,然后辅以通过社交平台,来交流自己的作品(每周作业、日常练习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利用互联网了平台的主动性、随机性、随时性等优势。
②社团与社团、成员与社团间的链接
其实,在现阶段,社团间的链接可能只取决于相关负责人有没有与其他社团互动的意愿而已。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在公事上有要求,那么社团之间一般是不太会在一起合作的,就比如像一些正式的单位机构一样,或是利益关系,或是大家都在观望,又或是没有渠道。
但是,别忘了,社团面向的群体还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好不好玩,而不是利益问题。
现在我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加入这个社团的初哀是什么?
当时我加入一些社团,凭的是兴趣和爱好,我希望我加入以后,社团能丰富我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希望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仅此而已。
那么,我就在想,除去利益以外,能不能通过构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来将各个社团链接到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形成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圈子,将社团文化、信息、活动等资源整合到一起。
比如,可以把社团将要举办的活动,发布的圈子里面,让其他同学和社团及时的得到信息和通知等,同时,举办方可以发布征集令,让一些在相关领域有能力的同学去协助完成一些工作(比如在毕业生晚会中,可以征集大家优秀的毕业晚会海报设计作品等)
注:海报设计的工作任务一般是有宣传部来完成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在部门内成员普遍设计能力不高,设计出来的作品质量往往差强人意。这个时候要是对外宣传,可能就不太合适。如果能够采用更棒的作品,那么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提出这个问题,我想肯定会遭到一部分人反对,会出现“我们部门的事,凭什么归你管...”等言论。
如果不去尝试着去创新一些运行机制,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有进步。不说超越一些名校,连跟紧他们的步伐都做不到。
除了在圈子发布活动和征集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圈子里面与其他社团的成员亲密互动,互相交流一些关于在本社团的体会等等,并发布一些在社团内获得的成果等(比如摄影协会的成员可以发布一些摄影作品、轮滑社的成员可以分享一些轮滑技巧等,以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能够深度链接起来,那么就能够让同学们,对学校的文化活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对老师来说,可以发现更多的人才(比如其他学院有一个艺术能力很强的同学,通过发布作品,让美术学院的老师能够找到这些同学)。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学校文化的发展状况等。
③学校间的链接
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就先不展开来讲,因为涉及到的关系太多,不是我们能够把控得住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面能够将同学、老师、社团链接成功,那么同理的也能够按这一个核心理念发展到校与校之间的链接。
如果校与校之间能够链接起来,那么,带来的效益将会更庞大。
Ps:举一个成功的案例。广西大部分高校的轮滑协会曾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广西轮滑联盟,并联合各大高校成功举办了“轮滑嘉年华”大型社团活动。
小结:
推陈出新,打破一些陈旧的规矩,发挥互联网潮流下的创新能力,是不论是人还是事,都需要拥有的一个理念。
同时也需要领导人能够看得更加长远,制定好更符合未来发展的计划。
传统运作方式是基础,“互联网+”也只是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两者并无冲突之处,也没有所谓的“基于互联网平台就放弃传统的说法”。反而,如果将两者把握得好,自然可以达到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效果。
就像,原本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现在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多了许多新功能,但是并没有因为新功能而放弃打电话这个基础。
难道不是吗?
作者保留权利
201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