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三块广告牌》想到的就是奥利芙·基特里奇,《河流》故事发生前的基特里奇,不快乐也不想活着的基特里奇女士,因为孩子被杀,走上复仇之路,“而这给了一个她在人世间的位置......",仔细想想,接的还蛮好的,然后一个人哈哈大笑两声,声音在空空的房间回荡。
每天记录这些思考的碎片,回头看看,零落散在地上,有时候甚至拼凑不起来。但也许周而复始地从事一项连续性的活动,可以让破碎的生活也连贯起来,就算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已经断裂,但依旧藕断丝连着,就算是透明的看不见的线。
如果我的精神曾经灰飞烟灭,那现在找到了非常微小的几块积木,拼起了一个不成人形的自己,但这个不像样的家伙不会再被彻底毁灭,它会是切实存在过的。
谈论自己的脆弱大概不是件体面的事,就像体面的残障人士不会一直谈论自己的腿为什么瘸,眼睛为什么失明。我也一直担心着这个问题,因为觉得人生已经足够苦了,如果我再去随意暴露自己的脆弱是不是对生而为人的不尊重。直到此刻,我依旧担心着这个问题,不过,我已经习惯并且学会了把很多问题记下来,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下来。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抚慰,而且写着写着,说不定事情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一、
晚上出去吃饭,到达餐厅的时候有些晚了,点了好几道菜都说售罄了,就随便点了几道菜。上来一道香芋炖排骨。芋头软软糯糯,甚至有些剔透,同样是淀粉为什么芋头比米饭和面条好吃1000倍。
想起大学刚毕业时有一次同学聚会,蒸了芋头,剥皮后蘸着白糖吃。芋头明明是甜的,却中和了白糖的那种甜腻,大家争着抢着、大快朵颐。
不过也许回忆有失真,毕竟青春期怎么可能怕甜腻。
二、
微博的内心坦诚程度太高了,感觉像是跟咨询师在一次50min的对话中引述了四五条。心理档案了。虽然大家花式抱怨微博,但是戒不掉微博的意义就在于此吧。抛弃商业价值,这是给人们一个透气的出口。在水中潜行了太久的,猛地扎出水面的清爽感。
当然只要你不被社交媒体喂养出来的一代活跃分子盯上即可,具体可参照内心戏太多的女律师被律师协会发函查处、扒了高铁门的教导主任被就职单位勒令停职。
被舆论放大的争议,只能引发错位结果,明明本身存在合适且明确的解决方案——比如拦高铁那位,直接罚款以及进入乘务系统黑名单即可。但是基于某种对付或是取悦民怨的动机,最终导入了位于常规社会系统之外的应激反射,委实掩饰不住那股恶臭。
三、
看到微博上有人推荐李商隐的《义山杂纂》,里面是他总结的各种狗屁倒灶的人生规律,可是说是丧系祖师爷了。
【不详】
卧吃食
无事嗟叹
卧床上唱曲
露顶吃食
露顶写字
捶胸骂人
寝如尸
【恼人】
遇佳食味,脾胃不调
赌博方胜,油尽难寻
相看上司忽背痒
著不稳衣服
终夜欢饮,酒樽却空
牵不动驴马
扇不去蚊蝇
可以说今日份治愈满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