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明浪潮的不断推进,心理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继而被广为人知。在这个提倡‘人人都该懂点心理学’的时代,接触心理学不是为了揣测别人而是为了正视自己。
最近刚读完派克的《少有人走得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本评价颇高被誉为“人人可受益的心灵读物”。较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确实更接地气,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平时老生常谈的话题——自律、爱、成长和信仰、恩典。正如爱默生所说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于我而言,感受颇深的是其中的一个概念、内在关系和一种力量的阐述。
关于熵
熵——堕落的渊薮。作者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将其解释为“经过数十亿年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会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所以水不断从高处往低处流,人不断走向衰老和死亡,万物不断从有序走向无序,这是一种熵增的力量。然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不断积聚自身抵抗熵增的能力。我们从一出生挣扎着生存在这个世界,倡导运动来维持生命体健康发展,不断研发药物来延续人类平均寿命,笼统来说抵抗熵增是我们生命生存的条件。然而又因为熵增的不可逆性,我们个体终将走向幻灭。但数亿万年以来,在无数个体不断消散在虚无中,我们看到了人类进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与熵的力量相抵触,孕育着万物不断新生?我们谓之为爱。
关于爱
派克将其定义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众说纷纭,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长久以来,我们被爱包裹着逐渐成长,却始终说不清道不明爱到底是什么。乍一看到派克这样一种定义,爱的神秘性似乎被揭开了一层面纱。基于这样一种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是爱他人更是爱自己,一切爱的落脚点都在于自己本身,事出皆有条件和原因。简单来说,如恋人之爱是为了与子偕老,我们对于父母的爱源于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广义的来说,我们就是通过不同种类的爱和被爱来使自己获得心智上的成熟,通过爱来获得相互扶持的力量,从而能立于这天地之间抵抗熵增的力量。所以,爱的终极目标是利己,利他人则是一种过程。而那些从始至终都是利他人的爱我更愿意把它称作为“慈悲”。
关于信仰
信仰又是一个看不见想不清却能让人口口相传的词。说起信仰,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宗教,而派克所描述的信仰也的确很多与宗教相关。宗教为信仰的一种,而我想说的信仰是类似于我们三观大礼包的东西。我们对人生有各自的了解,有着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都有信仰,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自知,它是需要经过时间磨砺和世俗考验才能根深蒂固的东西。当初我们总是说90后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所谓的缺乏信仰其实也只是不成熟而已。现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都将步入而立之年,我相信他们都已经拥有自己所信赖和仰仗的东西。他们会开始注重彼此间三观的契合,开始追求人生和精神上的自由,开始期许未来而不仅是活在当下,我想这就是一种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所以信仰就是在心智成熟旅程中不断探索和纠正的东西,不可忽视,不可抛弃。
书的末尾对于潜意识和恩典的阐释最是让我着迷,只是似懂非懂无从下笔,所以它值得再读第二遍。引用耶稣对门徒的话说:“你听见风的声音,却不知它从哪儿来,又到哪里去。对于上帝也是如此,我们不知道他最终把天堂的使命赋予何人。”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走到春暖花开的彼岸,回头发现我们已到达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