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作者吴晓波。
这本书为什么会出现呢?相传是2010年360与腾讯经历了3Q大战之后,腾讯想为自己树立品牌形象,找罗振宇出谋划策,罗胖建议腾讯出一本传记,并推荐了财经作家吴晓波。
于是,吴晓波有偿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访谈60余位内部人士,花了足足5年时间,于2016年立冬的清晨定稿,2017年1月出版。
之前阅读过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以及最近那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晓波老师的文笔非常好,能游刃有余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感受企业的起起落落,企业家的起落,企业的沉浮,了解中国的企业发展史,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记录者。
这本《腾讯传》,从文笔上依旧没有让我失望,尤其是作为90初一代,经历了1998年--2016年的全部历程。有很多我所熟知的,也有一些不太清楚,但是他讲了之后我觉得“哦,原来当时是这样的!”
本书将腾讯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
1998年~2004年的创业阶段;
2005年~2009年的出击阶段;
2010年~2016年的巨头阶段。
创业阶段1998-2004(上):
讲了马化腾的出生,1971年出生的他,有一对十分开明的父母,不算出生大富大贵之家,但与和他差不多同龄的我的父母相比,他家境情况要好很多。父母亲很支持他的爱好,不论是天文爱好,还是后来搞互联网的爱好,以及创办腾讯的爱好。父母亲从来都是一副,能帮我就帮帮你,不能帮我就精神支持你的慈父慈母状态。这是他坚强的后盾。
从出生到13岁,他跟随父母在海南长大,到1984年举家搬迁到深圳。1978年深圳开始搞改革开放,在发展快速的大深圳读书成长,视野和眼界必然不一样。
据本书写道:15岁的马化腾曾亲眼目睹过1986年4月11日出现的哈雷彗星,因为他有着最专业的天文设备。而这台设备最开始他父母是不答应给他买的,索要无果后,这个倔强的小孩在日记里责备父母亲残忍“扼杀”他的科学家梦想,而这个日记“不小心”被妈妈收拾房间的时候看到了,后来与父亲商量后才给他买的。
1989年,他用原本可以上清华北大的成绩进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有好几名后来成为腾讯合伙人的中学同学一起在深大读大学。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22岁的他做出了第一款股票分析软件,以五万块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公司,93年毕业后,到企业工作。
但其实不安分的他一直都想创业,在日新月异的大深圳,遍地是黄金,他想过去华强北装软件,但权衡了一下自己与那些高中学历的从业者的利弊,他们虽然缺乏理论但有丰富实践经验,但能更快更准更省时的装好软件,自己没啥竞争力,也有点浪费人才,故作罢。
后来又做过一些小的软件,卖给别人。到1994年底,惠多网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1995年他开通了惠多网深圳站,一些后来在互联网饥届大放异彩的大咖们曾与他是网友(如网易的丁磊)。
他一直很舍得为爱好投入。在家开通惠多网深圳站,还拉了四条电话线,将之前自己赚的钱全部投入进去了。
这时候,马云开始做中国黄页了,张朝阳融资100万美金开始做搜狐了,杨致远的雅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也风起云涌……
直到1998年,马化腾再也忍不住了,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联合其他四名合伙人,把这一天定位腾讯的创办日。(而日后的马爸爸,坏坏的把双十一玩成了淘宝电商的狂欢节)
腾讯创立之初,他们并没有预想到10年后的今天,会是这番模样,有如此大的成就。像马化腾的说的:“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一句话道出了创业的艰辛。无论多么伟大的企业,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
最初,他们是想做一款“无线网络寻呼系统”的软件,但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产品,因为这个产品是为寻呼机服务的,但是寻呼机正在被时代淘汰。
机缘巧合,才开始做即时通讯的。由于有很好的参照对象,加上创始团队的精益求精,做出的QICQ(后来改名为QQ)非常受欢迎,虽然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盈利,但是只要还养得起,他们决定就先养着。
虽然被诟病是抄袭ICQ,但ICQ我从未见过,且据说类似的即时通讯软件还有PCICQ等等一系列同类软件,但我都没见过,只有QQ却还存在。不管怎样,我尊重他。
腾讯创立三个月后,1999年2月10日,是QICQ的发布日,虽然一开始制定了错误的方向,这个奠定了腾讯走上正规的软件也是无心顺便开发出来的,但,总算是走出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