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九子山之易名九华山,典故来自李白诗: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生命最后十年,李白多次往还于青阳、当涂之间,青阳韦仲堪是他的朋友,当涂县令李阳冰是他的族叔,极疏的亲戚。这两人见证了李白潦倒的晚年,勾留于宣城山水之间,混迹于酒肆市井,最后自沉于采石矶,结束了此生的传奇。至今,当地还有太白墓与衣冠冢各一,已成旅游名胜,颇受后辈瞻仰之盛。
却说李白首次拜访九华山,年五十许,早闻金地藏之名,因此拜过了化城寺,直上观音峰,径往东崖禅寺访之。不料报上名去,等候多时,里面传话出来:老僧身上有恙,不能见客。
堂堂的“青莲居士”、“供奉翰林”、“金粟如来”、“谪仙人”李太白,竟被拒于门外,却似吃了一记闷棍,不是滋味。他想了想,取出纸与笔墨,写了短笺,又央知客僧带去呈与金地藏。短笺云:
谢公履屐处,青山倚白云。金师修行所,绿萝景色新。谪仙何太幸,顶礼壁上观。
——弟子李太白再拜
这没头没脑的几句话,把宣城两位名人的马屁拍上了,同时也不忘抬举一下自己,真是李白作派。他把谢眺视作山水诗之师,与金地藏并列,更把自己这个谪仙人晾了上去,总之滴水不漏。有这几句话,他自信能敲开金地藏的门了。
万万没想到,这短笺一去不回了。再也无人理会李白。等了半天没意思,李白只好转身下山去了。这一次拜访给他的挫折实在有点大。到了这把年纪,人对冷遇会愈加敏感,被羞辱的感觉甚至会上头。果然李白下山后直奔酒肆,直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
他要忘掉今天经受的“羞辱”。——金地藏是谁,凭什么要给自己吃闭门羹!青莲居士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第一天抵达柯村时,连村中小童都跟在队伍后面边跳边叫:“李白来了!李白来了!”连村中的老媪都赶在后面踮着脚看:“李白来了?长什么样啊?”……小小的村落,也为名人的降临而空了大半,争相来睹。
虽然落魄,至少风光。风光落魄。这两个词儿凑一起,就是大诗人李白我呀~
——对了,是不是因为刚才单独上山,没有当地官员陪着,人家寺院就不买帐?这样的事情,以前的确发生过!看来今日执意不让友人相随,是一错着。不过,单独出行之妙处不少,其中之一就是人到哪里有酒皆可独醉,省得应酬。
——已经不能再想下去了。喝高了。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饮。饮死便了……酒是救星,让人坐忘,虽然喝到最后,眼前一幕幕都是往事……不过最后也就都糊涂了去啦~
冷风将他唤醒时,起初不辨身在何处,但听得汩汩水声,近在耳际。但起身时,却是在一石桥底下!月光倒映在河水中,碎成银鳞无数。自己竟是躺在桥底的大石上睡过去了!山中风凉,此刻酒醒大半,只不知自己如何来了此处,此处应是九华山某个山谷吧。
正恍惚间,抬头忽见桥上立一老僧,月光下历历可见。老僧合十道:“原来青莲居士在此。贫僧地藏拜过。”
啊?金地藏?李白一下子完全清醒过来,连忙于石上还礼。“不敢!不敢!惊扰大师了!”
那金地藏却再也不说话,默默地与李白对视。月光在两人之间仿佛雾一样弥散,一在桥上,一在桥下。
再也无话。惟山涧流水喋喋不休而已。
天色未明,李白就已下了山。从此再无片言只字,写给九华山。但是同一时期,他曾诚心撰写《地藏菩萨赞》: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爽然清凉天”。那夜,青莲居士是否得偿所愿,真的见到了金地藏本尊?其实已不可考。但如果两人真的面对面,恐怕也不会有诗句唱和这么简单。如此迥异的两个人,修行者常行禁语,这对李白有点难度,或许仍可做到一时;而金师之止语,何尝针对李白一人,对于世间,无意表达,唯以行动礼佛矣。
诗人总忍不住要用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但“安忍不动,静虑深密”,是谓地藏。也许诗人李白与僧人金乔觉真的相遇了,也不过归于沉默。是以,千载之下,思之神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