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电视啦!我说你听到了没有?该去写作业啦。”“我怎么说你怎么就是不听呢。”妈妈在督促孩子。有时候孩子会答应一声哦,知道了,有时候孩子连一声都不吱,仿佛真的没有听见一样。妈妈开始发火。大声嚷嚷,孩子才慢吞吞的站起来,拖拖拉拉的去,写作业,或者去睡觉,有时候抱怨的孩子,还要冲妈妈叫几声“你烦不烦呀!”这种场景,在生活当中简直是太普遍了。妈妈感到管不住孩子。怎么这么小就不听话。生气的同时,也在为以后的情况而深深的担忧。
妈妈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做出大的事业来。反之,满身坏习惯的人,一定是一事无成。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当中,保持着许多优秀的习惯,无一日不读书;30岁后,每天记日记,反省自己;每日坚持静坐反思;每日早起,勤奋努力。最终,毫无背景的曾国藩,凭借严格的自律习惯,终于成就了一代名臣。他对人生的感悟,对后世子孙的教导,到现在还有极大的影响力。曾国藩的成就,来源于他的这些优秀习惯的养成。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山姆斯,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习惯的最关键,就是要行动。
有个班主任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成功的案例,至今让我记忆尤深。
班里有个学生,他的行为习惯非常差,课桌上整天都是乱糟糟的,当老师要求整理好物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好,只有他,书桌上仍然是原来的样子。老师想,单纯说教无益,不如自己亲手帮他做一做,坚持一段时间,看看他会怎么办?就走到他身边,开始动手收拾他的书桌,一边收拾一边给他讲,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大树的上面,铅笔文具装在文具盒,放在书的旁边,书包里要用的东西,就拿出来放在桌斗里,两天之内不用的东西,放在书包,挂在旁边的,挂钩上。一边说一边演示给他看,不到,五分钟,桌子上已经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了。
第一次做的时候,他满脸通红,十分的不好意思,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如果他动手做,也应该能做好。第二天,老师在教室转了一圈,看他的书桌,又恢复了一团糟。走过去,再次给他收拾书桌,不到五分钟,整个书桌又变得干干净净了。这一次,他手忙脚乱,帮老师一起收拾。第三天去看一看,这一次他的书桌好像没有那么乱了,中间保持整齐的时间长了一天,就对他进行了表扬。后来,只要看到他的书桌,比较乱,就开始动手给她收拾,但是,等我开始动手的时候,他的速度比老师还快,不一会儿书桌就收拾好了。
慢慢的,只要老师走进教室,朝他的书桌瞄上一眼,他就赶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齐齐整整。自己也坐得端端正正。
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是真正动手去改变,行动起来并且坚持下去。这个案例中,没有说教督促和职责,更谈不上批评。却改变了一个学生长期难改的陋习。
著名的心理学家陈默教授,在她的报告中谈到。对于孩子的习惯的养成,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去做。当孩子,喜欢看电视的时候,先要跟孩子协商看电视的时间,到点就必须去关闭。比如定的是一个小时。时间到了,一句话不用说,直接关闭。第一天孩子可能不适应,当你关了电视之后,他会觉得很委屈,很郁闷,甚至会抱怨。但是,你和他沟通,让他明白,这是提前协商好的,虽然有负面情绪,通情达理的孩子,都会能够做到,不去违背这个约定。第二天,时间到了,你又把电视关掉了,这一次。他可能就会默许你的行为。连续几天,慢慢的,只要到了一个小时,你要不关电视,他就会说,妈呀,到点啦,你怎么忘了?该关电视啦!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当你偶然忘掉的时候,他还在执行。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坚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一味的去督促,一味的去说教,一味的去指责,这实在是于事无补。反而增添家长和孩子的对立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8天,在这28天之内,只要你坚持做到,在人的脑袋当中,就会植入这样一个观念,自觉去执行,这样就养成了一个的习惯。
当我们有了一个好的习惯,就会省去很多约束的困难。
真正有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就能成就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他每天坚持跑,每天坚持写作。已经养成了这样写作的习惯。有个老师马玉香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国著名的作家二月河,在会见读者的时候,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过是运气比你们好了一点点,假如,你们也能够每天写作十几小时,坚持20年,你们肯定也能够整出点儿有成就的东西来。这些作家,已经把写作当成生命当中的必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在20年的坚持当中,也并没有感受到有多么的痛苦,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改变孩子的习惯,那就从行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