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幸福就是“赶上琼斯家”》,初见题目有点不明白,读完以后,才深有感悟,确实如文中所言,幸福的含义原来就是那么简单。
何为幸福?在过去吃饱穿暖就是幸福,一日三餐能有大鱼大肉就是幸福,而现在处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超过物质贫乏的年代。“赶上琼斯家”,言外之意就是要超过自己的同事朋友或者邻居,总之是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文章叙述的是美国人的生活状况,一些专家对此做过调查,即使现在美国公民获得的生活舒适程度,是一百年前皇家贵族都无缘享受到的生活,但没有几个美国人的幸福度超过了百年前的皇家贵族。也就是说生活质量提高了并不等于幸福指数就高。
一些经济学家也做过调查,过去的二十年美国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了40%,但他们并没有感到更幸福,文章又从很多方面进行对比,都说明一个问题,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关心的是其他人的境遇差异,也就是比较后的落差让幸福感大跌,一个年收入5万的跟10万的比,心里落差大,而10万跟50万的比落差更大。文章结尾说:事实上幸福感存在着一种重启机制,只要别人过的比你好,这个重启键便会无情的被按下,因此经济学家在观察这类攀比现象时用了一个有趣的术语,叫“赶上琼斯家”,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还真是很实在的,“琼斯家有的我要有,琼斯家没有的我也要有,只要赶上或者超过他,就心满意足了。”有这种心理的人还真不少,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这种与熟识的人攀比心理真是大有人在。
而我也曾经在一栏电视节目听家庭婚姻心理学者说过:“人的幸福感来自于邻居”,刚听到时一头雾水,心想个人的幸福怎会跟邻居扯上关系?但听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后才明白,原来每个人都不经意的把自己的生活跟熟悉的人较上了劲,当下攀比之风占据人的心灵,没走比较就没有伤害,恰恰就是这种盲目的攀比,让人心不得清闲,比如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时不时会曝光一些人的摆谱,炫富,豪车,名牌,当年同学的纯真全无,有的是炫耀,比别人优越的满足!
生活中攀比无处不在,年轻时比家境,接着比工作,比职位,比老婆孩子,比车比房……可以比的太多,陷入了比的污泥中,难以自拔。也因此衍生出“羡慕嫉妒恨”这样的俗语!你可以不跟人家比,但是却又人暗中跟你比;你可以不去管别人的有无,可是他有你没有就会被笑话。也因此听别人说过有些思想低劣的人,不仅喜欢在人前炫耀,而且还经常得瑟说风凉话,这就是他们说的“恨人有笑人无”的那些人的劣根性吧!
生活中谁都无法逃脱“比”的魔咒,上学时被老师家长拿来比,分数我有多深,桃花潭水深千尺!分数疟我有多狠,眼泪代表我的心!因为比较,被家长责骂,因为比较,被领导批评。这样的比较形成一个怪圈,住在街上就跟一条街上人比;住在村里,就跟村里那帮人比。在生活中逃不掉比,在工作中逃不掉比,时时比,处处比。小时比学习,长大比工作,成家比儿女,老了比健康,死了比墓地,这是《读者》中的“言论”版块总结的。
在比较中生活,一路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从少年到白发,可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明不白的就附带了这样的“潜规则”,让人真是难以接受。然而幸福不幸福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自己感觉到的。我想无论专家学者怎样解读,总有他们的个人观点,绝大多数人不会让自己陷入那个怪圈。
这样的言论只能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而已,我想很多人会像我一样不放在心上,不忘自己的初心,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何必管“琼斯家”过的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