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兴趣的秘密何在?
问:
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答:
(1)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另人赞叹,惊奇的过程;
(2)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3)备课时,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
(4)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5)让学生去体验,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6)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7)广泛地阅读。
重点摘录:
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问:
如何使学生爱上你的学科?
答:
(1)努力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2)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3)不断钻研所教学科;
(4)摆上专门书箱,引导学生去读,引导学生个人去获取知识;
(5)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
(6)关注心理,尤其是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心理;
(7)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
(8)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重点摘录:
我坚定地相信,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
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答:
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
例:
一年级,跟孩子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
二年级,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三、四年级,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五年级开始,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五年级学生指导他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学生的自尊感。
六、七年级,有几个学生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孩子们解答和自编“动脑筋”应用题。
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
重点摘录: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不要:
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间坐在那里抠教书、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
应该:
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
五年级老师重任:
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成立了各种科学——学科小组。
具体做法:
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重点摘录: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学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
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问:
如何减负,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答:
(1)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
(2)作息制度
不允许在刚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
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外书,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换句话说,下半天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
可以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
(3)作息时间:低年级学生晚9:00—早6:00(9小时)
中高年级学生晚10:00——早5:30(7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