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从个人说辩的能力和长久的功效两方面讲,孟子在传统政治上的地位要超过孔子。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乃是针对以世袭贵族治理为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的政治体系而言。孟子之为,政治思想家着重君子对多数小人抱着恻隐之心而不坚持本身的私利。孟子的哲学以慈悲为怀,甚至以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类的天性。孟子的以人心维持政府的观念,被统治者当作口头禅,宣传了3000多年,也成了公众生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宪法情结。
周民族的发展。直到商朝末年,有关州人的历史才有相当的可靠性。周民族是所节制的部落国家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在渭河流域拥有农业基地。关于周代商的日期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史学家有不同的认定。中国古代史里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周开创了子孙不能在祖先面前逾越文治胜过武功,这成为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虽然口头上如此歌颂,但是事实发展却不尽然。
周代的文化。周的青铜技术不如商。在周代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父位传子的原则替代了商代的兄终弟及。商人尚鬼,周人崇拜祖先,认为绵延宗嗣是后代的义务。文字没有因为朝代更换而产生剧烈的差异,黄土地带很可能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周人实为中国初期各种制度的创始者,其中最具创造性的人物为周公,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封建与宗法。周朝的封建与欧洲的封建只是某些方面相似,更多相似之处在精神方面,不一定在实质。两方都是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中国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经常重视形式超过实质。周公将封建与中法关系结为一体。周人借着封建广泛地推行了农业,因为封建又与宗法相连,才保持了全局的稳定性。
春秋与战国。社会的流动性体现是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一致,则连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从前开始流行教育普及。平民出身的学者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号称百家争鸣时代。百家争鸣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儒道法三家,道家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势。他们主张有限度的政府。法家认为法律表彰着统治者的意志,不受习惯的羁绊,不受世俗道德所约束。法家通常支持独裁者以赏罚为不二要义,而这些独裁者心目中的法律则不外军法和戒严法。
秦始皇统一全国。春秋时代,军队作战还保持着骑士风度,有一定的礼仪和规则,这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而战国时代,这种文明的作风已荡然无存,剩下的是残忍的杀戮,根据时时,我们可以怀疑,许多作家提及中国人和平性格是否名副其实。(我认为和平性格只是统治者因国家实力不够,为了韬光养晦所找的借口。或者是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找个借口,如果实力达到或者利益足够诱惑的话,统治阶级就会发动战争争取利益展示残忍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