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大学同学发来的微信,“我考上了!!!”
考研出分了,她如愿在二战中有了不错的成绩。
为她开心,也为她松了口气,要是这么努力还考不上,那老天爷都得哭了吧。
想起了我的高考时代。
考试对我们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小升初考试、高考、考研等等,一道接着一道的关卡。记得当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有5位教过我的老师劝我复读,“再来一年试试看,不应该只有这点分数啊”,甚至还给我父母打电话试图让他们说服我。
我也记得当时脑海中无比清晰的分析,是我考试时怯场了没有发挥好?是我没有认真准备高考?都不是,我心态很好,一点都不紧张,我考前也很努力地学习,让我再来一年去背去承受那种压力,实在是无趣。我还想着,既然大学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到底又能差多少呢?老师更多的还是比较注重升学率,并不会具体分析每个人分数低的到底是什么情况。
并没有犹豫多久,我就接受了这样的成绩。
而我的同学中也有决定复读再来一遍的,即便是到了本二的分数线。
其实说到底,我是没有选择再来一年的勇气,我憧憬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即便没有一个好学校的光环的笼罩。
考研也一样,不少人选择二战,有的人考上了,像我大学同学那样,成绩排全国第三,奖学金妥妥的,但也有人在二战时还是与研究生失之交臂。
我没有相同的经历,想安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有相同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啊,最起码是理解彼此的一个媒介。我想起在电影《海洋深处》中,捕鲸船埃塞克斯号的大副查斯和尼克森在回到陆地后,再次见面的一个场景,
尼克森:我要去法尔茅斯了,那个,很荣幸,长官,能够服务于您。
查斯:是我的荣幸,尼克森先生。
查斯摘下挂着的鱼骨项链,递给了尼克森。
祝你好运,尼克森。
在这段对话之前,他们曾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埃塞克斯号捕鲸船被打翻,一行人在海上漂流90多天才被解救,期间食物匮乏, 不得不靠杀死同伴获取食物。
有了那样的经历背景,每一次告别或见面就变得不同了。
我没有和他们同样的考研经历,可能说出来的话共鸣感会少些。
我不是不憧憬学生身份、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名校光环,但我一直坚信学习并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事情,光环也可以靠自己争取、发光。考试这道关卡是通过一年或两年的艰苦付出,就可以得到的一个结果的,但是也不排除有意外地情况,比如连续考了两年还是失利。而靠自己发光可能是需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谁又能说哪个更容易呢?
但我还是愿意选择后者,我记得毕业前,去找不同的老师办理手续,一位老师对我说,本科学的这点东西,最多能让你走十年。现在想想,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如果不持续学习恐怕连十年也走不了吧。
总之,人生是一次长跑,暂时的领先和落后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