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日野原重明(1911—2017),他从事医学80余年,担任过国际内科学会主席、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院长、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主导过多项医疗改革,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他出版过200多本书,做过许多演讲,有近二十本书被引进中文版。
关于本书
作者把大半生时间都用于服务他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前,以对话的方式,将他关于死亡、生命、家庭、朋友、工作、孤独等问题的思考,向所有愿意聆听的人娓娓道来。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日野原先生的人生故事,看看他有怎样传奇的经历,这些经历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第二部分,介绍他对生、老、病、死四个重大议题的看法,这些质朴又深邃的观点可能会让你重新理解生命;
第三部分,介绍他对爱和幸福的理解,人人都追求爱和幸福,看看这位百岁老人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命题的。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
乍一听这个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养生保健类的书。没错,书里的确谈到了疾病和长寿的问题,而且,作者还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但别误会,这本书不是教人如何吃喝、保养、延年益寿,而是在探讨人生中最紧要、也最基本的一些命题。这些命题我们不一定时常挂在嘴边,但一定会在人生中某些时刻用心地思考过,包括生命、疾病、衰老、死亡、爱、幸福等等。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这些命题的重要性,但是,相关的书籍早已经汗牛充栋,我为啥要为你推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百岁长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给这个世界的箴言。
这位长者名叫日野原重明,他出生于1911年,逝世于2017年,享年105岁零9个月。他被誉为“日本国宝级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我们知道,很多著名作家都有过学医或从医的经历,比如契诃夫、毛姆、鲁迅、余华等等,他们从关注人的身体疾患转而关注人的精神和命运,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灵与肉的结合体,对身体的长久凝视,会让人不自觉地反思人的精神和命运。
日野原先生从事医学八十余年,担任过国际内科学会主席、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院长、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主导过多项医疗改革,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不仅如此,他还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过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劫机事件,以及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发动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一个人拥有如此丰富的阅历,并且如此高寿,这足以让他对人世有很深刻的洞察,从而有机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日野原先生没有浪费这些经历,他一共出版了200多本书,是百万级的畅销书作家,其中有近二十本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本《活好》是他在临终前接受了一个月的采访,根据采访文稿整理出来的,他忍受着身体的病痛,向读者传递人生最后的感悟。他说:“死亡总是围绕在我身边,如影随形。因此,对我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只能用‘宝藏’一词来形容。”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也没有必要追名逐利或故弄玄虚,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看似云淡风轻,实则直指要害,带领那些愿意聆听的人穿过人生的迷雾,获得勇往直前的力量。这本书出版后,热销数十万册,感动了很多人。
他去世后,出版机构又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和专栏文章整理出版,命名为《活好2》,副标题是“105岁国宝医师的生命日志”,让读者看到这位老人在人生最后几年的生命状态,那种状态简直让人惊叹——他在100岁的时候,开始学写俳句;101岁时,克服恐高症,第一次坐直升飞机;102岁,出版了第一本童话绘本;103岁,第一次挑战骑马;104岁,与人合作举办巡回音乐会;105岁,还经常做演讲、写专栏、接受媒体采访。
你看,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很多年轻人恐怕都赶不上,但日野原先生保持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他热爱生命,乐于奉献,常怀悲悯之心,活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生状态,并在最后时刻,把对人生系列问题的思考都凝结在这本书里。
本期音频,我会结合《活好》和《活好2》两本书,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讲解:第一部分,讲述日野原先生的人生故事,看看他有怎样传奇的经历,这些经历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第二部分,介绍他对生、老、病、死四个重大议题的看法,这些质朴又深邃的观点可能会让你重新理解生命;第三部分,为你介绍他对爱和幸福的理解,人人都追求爱和幸福,那么,这位百岁老人是如何理解的呢?
第一部分
好,第一部分,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日野原先生的人生经历,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这样一个人的作品值得你用心品读。
1911年,日野原先生出生于日本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基督徒,受父亲影响,他7岁受洗,10岁开始学钢琴。21岁的时候,他顺利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医学生涯。
大学期间,他患上了肺结核,甚至一度病危,可能是因为对医学感到失望,他停了药,还打算放弃做内科教授的理想,转走音乐道路,但遭到父母的反对。尽管最终没有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但他对音乐的挚爱伴随终身,他在晚年甚至专门成立了日本生物音乐研究会(后来改名为日本音乐治疗协会)。在他看来,音乐和医学有相通之处,它们都对人具有疗愈作用,也都具有艺术性。他经常引用“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的一句话,“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
日野原先生在京都帝国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博士攻读的是心脏病学专业,毕业后,他成为圣路加国际医院的主治医师。这家医院成立于1901年,是日本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医院,在日本医疗史上有很多开创性的举措,比如,开设了日本第一所中央检验室、第一所卫校、第一所社区医疗事业部等等。日野原先生在那里工作了50多年,从普通医生一直做到院长,退休后,还被授予“荣誉院长”称号。他在那里主导了多项改革,包括最早宣扬预防医学、最早创建私立医院体检中心,还积极推动临终关怀的普及。
开头提到,他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这一点都不是夸张,他直到103岁,每周还会抽出一天时间给人看病,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跟疾病、跟患者打交道。他在书里说,“我亲眼目睹过很多人因疾病离世,除此以外,有人因为战争、灾害和不可预测的事件死亡,甚至还有人因为一些让人无法相信的离奇原因暴毙。”
见惯了死亡和病痛,可能会让人变得麻木乃至冷漠,但日野原先生没有这样。他非常清楚医学的局限性,他知道,“现代医疗对很多疾病依然束手无策,无法将患者从疾病和伤痛中彻底解放出来。” 那么,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医生是不是只能冷眼旁观呢?不,他提倡,医生要发自内心地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向他们传递关爱。问诊时面带微笑,讲话时语调温柔,多说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病人不放弃希望,这些都有利于患者战胜疾病,至少可以让他们减轻一些痛苦。
我之前在听书栏目,解读过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的《第二座山》,他在书里提到,人生有两座高山等待我们去攀爬,第一座山是为了世俗的名利和享乐,而第二座山是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致力于一些更宏大、更具社会意义的目标。而很多人之所以会攀登“第二座山”,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遭遇重大挫折、重大变故或者突破了某些重大的瓶颈,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视野被打开了,看见了那个更具超验性的自我。
这个理论放到日野原先生身上同样适用,他在59岁的时候,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危机,他死里逃生,从此改变了人生观,这次危机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劫机事件。
1970年,他所乘坐的“淀号”飞机,被手持仿制武士刀和炸弹的劫匪劫持,飞机上的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成了人质。经过日本官方和劫匪四天三夜的周旋,最后,飞机上的所有人质在韩国的金浦国际机场被释放。
他在书里回忆说,“被劫机犯当作人质的四天,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走下飞机舷梯、踏上地面时的感觉。我与妻子相拥而泣,两人下定决心:生命已经不再只属于我们,从此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而活,要用余生回报他人。从那天起到现在,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奉献自己,上天赐予我新生,我将其奉献给他人。”
在此后的人生中,他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思考生命的意义问题,思考人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不同阶段,应该有怎样的生命状态,他写出了《活在人生的四个季节》这样的书。随着年岁增长,他对老年群体的生命状态有了更多的关注,写出了《如何度过生命的尽头》《活出一个“新老人”》《接受老死》等作品,探讨老年人应该如何生活。
他不只是“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他成立了一个“人生规划中心基金会”,为不同年龄段的人解答人生疑惑。他在国内外的小学开设“生命课堂”,向10岁左右的孩子呼吁,“将生命赋予的时间尽可能地用于扶助他人”,为什么针对10岁左右的孩子呢?他说,这是因为人在10岁左右,会开始意识到有“死亡”这回事。“只有意识到死亡,人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才会更明白活着的意义。”
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个全国性的老年组织,叫“新老人会”,平时会组织志愿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进行调查。他常年在“新老人会”的各个分部发表演讲,内容涉及医学知识、护理知识,以及老年人的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等问题,他鼓励老人合理规划老年生活,做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新老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日本来说,如何规划老年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性议题,而日野原先生无疑迈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步。
他是一位典型的“新老人”,他在73岁时,当选国际内科学会主席;76岁时,当选国际医学检验协会主席和日本综合医学会会长;93岁时,当选日本营养疗法促进会会长;94岁时,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本委员会任命为大使。相关的荣誉也接踵而至,他获得了日本医学会最佳成就奖、美国内科学会荣誉院士、日本文化勋章,等等。
在医学领域的出色成就,再加上大量的著述和社会活动,让他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早期写过很多关于医学和护理方面的专业书籍,但越到晚年,他的作品越具有哲学思辨意味,越倾向于讨论人生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关于生命、死亡、爱、孤独、幸福等等。通常,谈论这些话题,很容易被讥笑为“心灵鸡汤”,但对日野原先生的生命箴言,读者却很买账,一本本都很畅销。这一点都不奇怪,一位拥有如此丰富生命体验的人,他的话,当然会被读者倍加重视。
第二部分
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介绍日野原先生的人生哲思,首先,是关于“生、老、病、死”四个大问题,你看,简单的四个字,把人的生命过程全都给概括了,但即便穷尽一生,我们都不一定能悟透它们的全部内涵。日野原先生活到了105岁,但他也说,“我对真正的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那么,他是怎么理解生命的呢?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他在跟十几岁的孩子交流的时候,会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这时候,有的孩子指着心脏,有的指着大脑。而他会说:“心脏只不过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心脏和大脑都不能代表生命,那生命到底在哪里呢?他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这句话有点抽象,该怎么理解?他说,人在儿童时代,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长大成人以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时间。所以,他反复呼吁,“将生命赋予的时间,尽可能地用于扶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产生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流淌。一个人活得越久,他所创造的社会意义可能就会越大。
正是基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他想要活得更长久,“竭尽所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可能会说,这是人再自然不过的求生欲,没什么稀奇的。不,很多人因为一时的挫折、压力、痛苦,因为难以克服的经济或情感危机,最后陷入虚无、抑郁、绝望,最终自我了断性命。比如,很多晚景凄凉的老人,他们丧失了经济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又没有儿女愿意赡养,因而过得潦倒颓废,丧失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最后,选择默默地离开人世。
这就要说到“生老病死”的第二个字“老”,衰老是生命生长的自然过程,现代人用各种方式拼命延缓衰老,但没有人能真正阻止衰老的到来。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均寿命都在延长,包括最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日本是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都已经超过80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人生规划等问题越来越凸显。
那么,日野原先生本人是如何对待衰老问题的呢?
首先,他想要活得更长久,但并不刻意“追求”长寿。他说,“虽然走过这么漫长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长寿真是太好了。很多人其实害怕长寿,中国自古有“寿则多辱”的说法,老年人身体衰弱、行动缓慢、思维迟钝、容易邋遢,因而也容易遭人嫌弃。但日野原先生说,“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
其次,他尽力保持年轻的心态,始终对生活抱有热忱,他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不因年老而为自己设限。他说,“人类无法抵抗衰老,找到活着的意义是比抵抗衰老更重要的事。”他很注重容貌的年轻,在105岁的时候,还进行祛斑治疗,每次出门,他都会精心搭配服饰。他说,“重视自己的容貌,让我感到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愿意与人交往。但是,我看起来年轻,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活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他在103岁的时候,去参加一场演讲,他觉得现场灯光不够亮,便幽默地对工作人员说,“灯光可不可以打亮一点?那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我年轻的脸。”他的幽默和率性几乎是随时随地的。
在那次劫机事件中,他甚至跟劫匪开起了玩笑。因为日本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劫机事件,所以,当劫匪跟乘客说要“劫持飞机”的时候,一位乘客居然问:“劫持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劫匪被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这时,日野原先生不失幽默地说:“作为劫机犯,连劫持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好吗?”惹得乘客大笑起来,劫匪也忍不住一起笑了,机舱内的紧张气氛瞬间得到一丝缓和。幽默、乐观,有良好的心态,也是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最后,关于衰老,他还强调全社会应该关注老人,让老年人也能参与社会活动,用温暖的心接纳他们,让老年人有一席之地。他说,“如果全社会都忽视老年人,把他们当作一辆破旧的汽车丢掉不管,那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
好,说完“老”,咱们再来说说“病”,看日野原先生对疾病有何特殊的理解。
前面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得过肺结核,后来虽然做了医生,但依然经常疾病缠身,“每天都在与各种疾病战斗”,尤其在晚年,生病和骨折成为常事,这让他备受折磨。那么,他是如何看待疾病的呢?
他说,“疾病是上天的恩赐,感谢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怎么理解?他认为,人在健康的时候,时常会有各种牢骚和不满,而一旦生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难以形容的痛苦,不过,正因为有这些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疾病会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谁才是自己最在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在大病痊愈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他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去做公益、去创业、去旅行、去追寻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去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可见,有时候,疾病会让人活得更清醒、更理智。
好,说完“病”,咱们再来说说“死”。
作为医生,日野原先生目睹过大量的死亡,他深刻地体会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生死轮回,而是指人死后,依然会活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他说,“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妻子死后,他时常怀念,这种怀念让他觉得妻子从未离开。
意识到人死后依然会被人追忆、怀念,那么,是否就不怕死了呢?不,日野原先生说,当然怕死,一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就感到非常害怕,虽然他已经很长寿。他说,“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
你看,一位如此长寿、豁达的长者依然对死亡怀有恐惧,我们怕死似乎没什么好羞愧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想活得更长,现在通过各种医疗手段,也就是所谓“延命治疗”,能让将死之人在一定时间内延续生命体征。在病人身上插满各种针管,他/她可能会痛苦不堪,只想早点解脱,但也有可能他/她想再与死神搏斗一回,但那时他/她已经失去了表达意愿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既可能是病床边的看护者,也可能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呢?
日野原先生强调了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说,应该把自己对延命治疗的意愿预先告诉家人,这样,如果那个时刻突然到来,而你可能处于失去判断力或无法表达意见的状态,就可以委托家人来处置。所以,平时就应该和家人讨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话题,这样,即使到了你意识模糊的时候,身边人依然可以理解你,并在痛苦中帮你做出选择,让你最终心怀感谢地安然离开。
可能大多数家庭在日常交流中,都会尽量避开死亡的话题,但日野原先生的这番提醒,让我们认识到,没有必要去忌讳。既然死亡是一桩注定会到来的事,那么安心地接受它,比因为恐惧而故意假装看不见要更为理智,当然,也更需要勇气。
第三部分
可以看到,日野原先生对“生老病死”四件大事有很多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一定感到好奇:这样一位拥有丰富阅历的智者,对爱与幸福这两个人生关键命题会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老病死主要是身体层面的问题,而爱与幸福则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每个人都追求爱和幸福,但不同人对这两件事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日野原先生是一位有大爱之人,这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套话,而是从他一生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他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思索,作为医生该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在劫机事件发生后,他更是与妻子共同决定,把往后的人生更多地奉献给他人。他一辈子都在服务患者、读者和听众,帮助他人度过身体和精神的难关,为建设一个更友善、更和平、更健康的社会而贡献力量。
那么,他是怎么理解爱的呢?他说,“爱与被爱是我活着的能量源。人不能脱离关系而孤立存在,爱上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所爱的幸福,这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独特感受。”
在书里,他讲到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科索托的故事,科索托是一位出色的歌唱家,歌声极具感染力。但她年轻时在舞台上的发挥不太稳定,而影响发挥的最大障碍,就是她担心自己不能被每一位观众所接受。一旦有这种担忧,哪怕是怀疑几千名观众中有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她就有可能会走神,导致发挥失常。但突然有一天,她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赢得全体观众的喜爱,必须对到场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从那以后,每当她踏上舞台,她就在心里想象着向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传达“我爱你”的想法。这种想法,让她的演出总能感动观众,她的艺术生命也因此长盛不衰。
日野原先生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向他人传递爱的问题,他不仅在给人看病的过程中关心和鼓励病人,他还通过写作、演说和音乐来向世人传递爱。他说,所谓爱,就是接受最真实的对方。真实的对方可能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标准,但只要你接受了他/她,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他/她身上了不起的美好特质。因为你爱那个最真实的他/她,这样,你的一切也会被对方真挚地热爱。把爱献给别人,也会让自己获得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爱是幸福的来源,这很好理解。日野原先生认为,幸福的另一重来源是成为真实的自己。在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成为真实的自己”已经成了一句大俗话,它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但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难做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去生活,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
为什么呢?日野原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地去追求名誉、金钱、地位和他人的赞美,一旦以这些外在之物为追求,那么人就会被它们所禁锢,无法向内审视,也就看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呢?他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不在乎身外之物,二是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三是顺其自然。然后,运用上天赋予的能力,积极利用现在所处的环境,去做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看起来很难,但实际上是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不以那些外在事物为追求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再被它们所捆绑,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这样就获得了一种幸福感。
日野原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还活到了“百岁人生”,可谓功德圆满,但他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名利,名利只是他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顺带获得的。
结语
日野原先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正如那句名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他所走过的就是这样的一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日野原先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知道战争对人类造成的惨烈伤害。日本战败后,他所在的圣路加国际医院被盟军征用,他救治过战争的受害者。上世纪90年代,奥姆真理教恐怖分子用沙林毒气袭击东京地铁,圣路加国际医院再次成为救治受害者的主要阵地。
这些经历让日野原先生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他说,“武器就是武器,暴力就是暴力,我们需要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通过讨论而不是战争来解决问题。”他倡导和平与友爱,反对任何形式的霸凌,他说,霸凌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是不尊重生命的行为。
他始终在以语言为拐杖,传递人生哲思,也传递爱与音乐,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