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非遗推荐来喽~
话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浙江龙泉市的欧冶子将军庙里,
都会聚集起一群有着特殊身份的人,
他们是来这里是为了参加一场祭祀仪式。
祭拜的对象,是传说中赫赫有名的铸剑祖师:欧冶子。
而这一群人也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铸剑师。
在冷兵器已经没落的当代,
那些传说中削铁如泥的神锋宝剑,
或许早已被人遗忘,被陈置于冰冷的博物馆里,
仅供游人瞻仰。但是一代一代的铸剑师并没有绝迹,
他们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温昔日的辉煌。
龙泉始祖:欧冶子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每个行当确立祖师爷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说法,他们当中有些是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如木匠业的祖师爷鲁班、酿酒业的祖师爷杜康等等;也有些人成为祖师爷纯属偶然,比如乞丐行业祖师爷伍子胥、太监行业的祖师爷岳飞。
总之,拜祖师爷的习俗一直到今天还在流传,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一支。今天文章开始提到的欧冶子,便是公认的铸剑行业的祖师爷。
根据《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欧冶子与干将应楚昭王之邀为其制作宝剑,在闽浙一带遍寻适合铸剑的名山大川。在路过浙江龙泉时,欧冶子见秦溪山下泉水清冽,泉眼布局正应天上北斗七星位置,于是“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
其中这柄龙渊宝剑,因剑成之後,俯视剑身,如登临高山而俯视深渊,仿佛有巨龙盘卧令人心寒,故得名龙渊宝剑,后传至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改名为“龙泉宝剑”,也称“七星宝剑”。
从冷兵器巅峰走向剑文化的形成
可以说,龙泉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制崩解而封建制新兴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转折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掌握着当时最“高精尖”科技的欧冶子,自然成为了各国争夺的战争机器,龙泉剑也在历次战争中,发挥着其作为冷兵器之祖的巨大威慑作用。
冷兵器是伴随着战争而兴起的,随着战国时期战事的愈加频繁,铸剑行业也逐渐形成。秦汉时期,龙泉地区专为皇室铸剑,汉朝以后,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适用于砍劈的环柄刀逐渐取代了剑在战争中的地位,龙泉宝剑从此淡出战争喧嚣,承载起剑文化的内涵。
唐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铸剑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新的巅峰。在当时,佩剑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如《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除了作为身份的象征以外,剑往往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龙泉剑自然而然的被许多诗人反复提及。如李白就曾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写道:“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自此,“龙泉”成为宝剑的代称。
龙泉剑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龙泉地区组织宝剑艺人,先后成立宝剑生产小组、宝剑生产合作社和龙泉宝剑厂,龙泉宝剑作为国礼,开始走出国门,迎来了新的使命。
如今,龙泉宝剑在民间早已家喻户晓,它的威名远播使得许多百姓将其买来放在家中作为镇宅宝剑或装饰物品,而政界、文人界、武术界也不断有人慕名前来定制,龙泉政府还将龙泉最出名的“二宝”——龙泉宝剑和青瓷融入旅游中,重点建设青瓷宝剑苑和龙泉宝剑厂两大景点。景区内,既展示青瓷、宝剑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流程,还让游客体验制作过程、鉴赏艺术作品。
国家同样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传人沈新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