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0日)中午,笔点君看到一则令人悲痛的新闻:一位空姐深夜滴滴打车返回市区后失联2日,后被警方证实空姐遇害,凶手正是滴滴司机。此人目前潜逃,滴滴打车正配合调查,警方也在全力抓捕凶手。
对于这一新闻的评论,网友们表达不一。一部分网友认为滴滴打车及时回应并诚恳道歉,负责的态度值得认可;另一部分认为滴滴打车的司机资质审核环节上恐有漏洞,规章方面难辞其咎;还有不少网友键盘笃定,认为女子深夜外出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当然,案件的关键是空姐遇上了坏人,最后这种评论有点键盘侠的味道,“有理”却并无逻辑。
笔点君认为,这件事触碰到了科技发展的痛点,确实值得所有互联网科技企业深刻反思。
回想几年前滴滴、快的打车(还未合并)刚发力的时候,人们对这种省钱(当时两家发布了大量的打车优惠券)、又方便(网约车省时高效)的约车形式表达反响强烈。很快,2016年7月网约车合法化,各种网约车在啊全国范围的布局也逐步实现;近两年即使约车不再像以往那么方便,甚至出现“收割小费”的趋势,国民也早已接纳和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网约车整合了市场上的闲置交通资源,并将零散的等待出租车变为高效签单模式,是一个优秀的科技变革。
然而科技依然无法阻止恶魔的产生,早在2016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遇害人还是一名青年女教师,网约车司机同样是在偏僻无人处对乘客下了毒手、“越货杀人”。经警方查明,司机早有抢劫预谋,提前伪造车牌,利用网约车系统漏洞接单。这种突破系统安全机制的方式,突然让我想到了黑作坊突破网络订餐审核、配饭被食客投诉的新闻,两拨黑心人几乎用的是同一种套路,实现了他们的不法行为。
科技进步固然会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飞跃式的变化,然而科技手段一旦出现漏洞,或不够完善,就会降低犯罪的成本,造成更多“恶魔的杀戮”。
作为网民便捷打车的网约车大户滴滴打车,必须严格完善司机资质信用认证,甚至有一套具体又深入的司机履历调查,这样的信息系统才能尽可能减少不法之徒混入网约车司机之中,为乘客安全提供最大的保证。
其实换一个思路想,上面方案还不够。人性之恶只能规避,却无法完全消灭,司机师傅的安全同样值得考虑。那么在车内实行安防监控、报警联动,与公安机关作出妥善协调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当然,这个方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也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维护。
科技是可以用来赚钱的,但不该用人们的生命安全,作为所谓“高效、快捷”的代价。这也是所有互联网先锋大佬必须正视的原则!
你对网约车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写在评论区。一手科技酷评,新鲜数码评测,就看笔点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