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凶手》是2011年《消失的子弹》的续作,两部电影除了幕后班底相同(导演罗志良,编剧杨倩玲,监制尔冬升)之外,故事没有联系,属于系列作品,但其中也有千丝万缕的瓜葛。从阵容上来看,除了保留了刘青云这块金子招牌之外,江一燕的故事线索还是会在本片中继续进行,缺少了前作的谢霆锋和杨幂,阵容上看确确实实的下降了。不过明星阵容终究是吸引观众最外层的糖衣,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电影,真正吸引观众的乃是内涵,悬疑推理,乃是一部同类作品中独特的魅力所在。(本文这部分内容没有剧透,放心阅读)
“偏反类型”侦探电影
上部《消失的子弹》主打“幽灵子弹”,这部《消失的凶手》,关键环节在于从凶案现场“蒸发”的凶手。不过本片的并非单一的寻找凶手,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中案故事,从江一燕饰演的傅源开始,一次离奇的越狱,推动整个案件发展。说道这次越狱,熟悉的观众一定会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并刘青云对案件的推理重演来看,典型为《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但这里玩了一个噱头,将后者的经典桥段完全颠覆,制作了一套声东击西的越狱计划。电影的这个开场非常有意思,不但致敬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同样也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基调,这是一部“偏反类型”的侦探电影。
什么叫做“偏反类型”,不好意思,这是俺自创的词,请各位拍砖。首先,本片依然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主线故事没有变。然而电影又增添了很多附加元素。比如西部片,刘青云与江一燕那场马背上的浪漫追逐就是典型的西部片元素,更不要说结尾惊心动魄的火车大战了。同时结合故事背景,加入了大量时代感元素,但表现却是“脱力系”的手法。
这个词来自于日本,源于日常又带着荒诞性的情节、放在异常语境中的正常台词、放在正常语境下的异常台词,还有许多充满怪癖的人物。比如片中五四青年的示威活动,还有刘青云的办事风格,凤小岳在片中的角色定位,今年年初那部《暴走神探》就是这种类型,可惜后者被大量的“脱力”情节喧宾夺主,导致故事节奏缓慢,主线不清晰。本片则是将这类元素乃至西部片风格融入到主线故事中,让其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轴走得依然是悬疑案件,且罗志良的叙事节奏极佳,对故事的把握和脉络调整清晰,没有让电影周边元素喧宾夺主。
浪漫悬疑与民国西风
在对“蒸发”凶手展示的环节下,借用了典型的阿加莎式密室悬疑,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密室”,但通过地上的脚印和现场环境,将露天的凶案现场伪造成了一个天然的密室。在此基础上对线索进行案件推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线索和角色众多,罗志良对故事整体的掌握算是将每条线索和角色有条不紊的梳理,前部分线索杂乱,后半部分随着中段故事纷乱节奏的整合,影片的下半程收拢了杂乱的线索,干净而迅速地推进剧情。但还是有一些交代不清的地方,整体案件模式暂时留个扣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本文结束后的剧透环节。
《消失的凶手》的节奏不温不火,沿着主线故事循序渐进的推理模式,缺少了一丝正统悬疑推理电影的紧张压迫感,但多种周边元素的混合之下,该片却显示出其他类型片的属性。比如浪漫爱情,那场马背上的追逐是本片中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风格舒缓,加之西部风的配乐,刘青云与江一燕的马背恋曲彰显浪漫气息(刘青云调教动物的噱头在第一集就已经出现,因此不是BUG)。电影结尾火车大战节奏又陡然加快,也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非常养眼的视觉大餐。
综上,《消失的凶手》是一部融合了多种类型片元素的侦探电影,悬疑和推理一个不少,但缺少了那种紧迫感,也许这也正是主流商业电影与纯粹的侦探推理文学在文体与受众上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创作规则与方式,尤其在国内的大环境,观众对单一类型片的态度,乃是为了市场所需而设定的规则。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之处,但不得不说,本片在融入周边元素的同时,并没有淡化电影的主线故事,也就是侦探电影一贯风格,这是值得推崇之处。
下面进入到剧透环节,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回避。
总感觉该片在案件和角色设定上有点类似《黑暗骑士》,因为非常明显之处在于,江一燕是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没有她给林家栋的谜题,也就没有其策划案件的缘起,而一切动机在于江一燕的复仇心理,复仇的目标是郭晓冬,后者代表了整个民国的阴暗面。
从这方面来看,江一燕相当于小丑,林家栋则是双面人,而郭晓冬相当于腐朽的哥谭市。片中一直寻求着“正义的犯罪”这个原则,打算重建社会秩序,同时为了规避历史,将上海滩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因此电影在整体案件脉络上就是沿用的这个模式,且电影内涵并不像小丑那样极端,而是让林家栋在执行的同时,犯了贪婪之罪,让正邪对立的泾渭在结尾之刻变得很清晰,而不是将“正义的犯罪”贯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