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90后的小朋友跑来问我,刚毕业没两年,已经找了好几份工作了,但都感觉不适合自己,你说我该怎么办,现在真的感觉好迷茫?
或者,每天忙于加班,也不知道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是该继续拼一拼呢,还是赶快找个人嫁了?
这些问题啊,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遭遇职业迷茫,我们该如何重获奋斗目标?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啊,我要给你们点个赞。因为迷茫,对于一个职场人而言,真的是件好事!
我为什么说迷茫是件好事?
想一想我们人生前20年的生活啊:大学之前,是为了高考,大学之后,是为了毕业证。道路清晰,目标明确,生活确定而又稳定。
然而,走出校园后,我们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状态,过去所有的游戏规则似乎都不适用了,分数,不一定能决定你的成绩;专业,不一定能决定你的工作;努力,不一定能决定你的成就。
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害怕浪费时间走了弯路,在未来被同龄人远远甩在后面,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一不小心变成混日子的loser。
这时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想象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才是迷茫的本质所在。
所幸的是,心理角色上的成长,正是从你感到迷茫开始的 ,而职场上的进步呢,也是从你思考迷茫开始的。
关于如何成功度过职业的迷茫期呢,这里有我从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身上得到的一点经验与思考。
如果你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场新手,如果你对当下的职业生涯感到了迷茫与无助,不妨听一听,希望能帮助你在未来少走一些弯路。
第一点,要结合自身优劣势,明确自己的热情所在
关于“怎样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个问题,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即使你失败了也不觉得后悔,那就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在职场中,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在未来三五年,乃至一生都不会后悔呢?
答案是,明确内心热爱所在,并结合自己的优劣势来判断。
我有朋友豆豆,28岁,已经是一个300人公司的CEO。
大学学的是经济,毕业时,周围的同学都一窝蜂地往投行、金融机构挤,她却跑去了当英老师。
我们都知道,毕业时,每十个人中你至少能听到五个说“我不喜欢本专业”“我很迷茫!”这类话,可大部分人,也就只限于说说而已,毕竟,他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开始豆豆也很懵逼啊,只知道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啥。什么HR、策划、商务、行政,她都实习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始终没有特别‘燃’的感觉。
既然没有找到自己很喜欢的,那就从自己擅长的东西出发吧。
她大学时做过一年的英语家教,学生家长反馈很好,她教的那个学生,3个月内,英语提升了四五十分。这让豆豆发现,原来除了考试,自己还有讲课的天赋。
工作两年后,豆豆又自己出来创业,成立了一家小型英语培训公司,如今又转战在线教育,干得风生水起。
豆豆告诉我,在找工作这条道路上,她有个简单而又高效的逻辑——将自己热爱变成工作,如果没有热爱,就退而求其次,将擅长变为工作。
解决职业迷茫的第二点,就是要会搜集信息。
除了找不着方向,这种“失心疯”式的迷茫,还有一种“肌无力”式的迷茫,就是尽管明确方向,但却总觉得无处使劲,无从着手,就像一个口渴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明明想拿桌子上的矿泉水,却怎么都使不出来力气。
前两年,产品经理特别火,一个立志于投身互联网浪潮的学弟跑来跟我吐槽,说自己投了好多简历,可在笔试阶段就被刷了下来。
“你说,我也不比别人差啊,但吃了不是科班出身的亏,那些竞品分析的题,我都不知道怎么答。”
我没控制住,白眼当场翻了过来。
但凡已经工作一两年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触,社会是一个主要靠资源与能力,而非看学历与专业的地方。
我们见过太多的职场牛人,可能出身草根,甚至根本没有大学学历,我们也见过太多曾经在学校叱咤风云的人物,出了社会,却沦为庸众,再没能发出一点声响。
很多人觉得,在学校考试前靠着老师划重点和熬夜复习,取得的高分就代表了自己有学习能力;在学校不同的社团、专业都认识一些人,就代表了自己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而偶尔失个恋、吵个架、面试投稿被拒后,仍然能乐观以对,这就代表了自己有良好的抗压能力。
我觉得,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年轻人,都不明白“能力”这个词,在社会以及职场上的含义。
要明白能力的含义,首先就要树立“资源”意识,
什么是资源?有人说美貌是资源,有人说财富是资源,有人说人脉是资源,但抽象出其中的共同性,你会发现,所谓的资源,其实就是信息。那些能够帮助你做出判断、选择,乃至提供解决问题方式的信息,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全部资源
什么是能力?能够灵活的利用手头上的资源,去实现已定的目标,就是能力。
很多人都和我那个应聘产品经理的学弟一样,因为信息资源的匮乏与缺失,根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能片面与主观地把问题归结为“专业不对口”、“学校不够好”、“竞争压力大”等外部问题上。
如果这个学弟事先对产品经理有一个深度的了解,搜集过相关的大量信息,他就一定会知道,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其实根本没有专业对口这一说。事实上,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产品经理笔试中常见的竞品分析,并不是多么高深的问题,只要提前准备练习,多看看相关的论坛与前人经验,一般人都没有太大问题。我见过太多跟计算机完全不沾边的专业,心理学、社会学、中文、会计……他们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上都做的非常好。可见,专业并非决定因素。
生活的现实之处在于,它永远不会只为你设置一道关卡。你有了方向,你还得有GPS,才能准确抵达目的地,而信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GPS。
解决职业迷茫的第三点,就是要学会借力。
借力是一种与搜集筛选信息同样重要的能力。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总是有限的,要最大程度上提升信息利用率,就需要我们学会借力,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功,很多时候要艰难得多。而学会整合自己身边的信息资源,学会借力,则会达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很多时候,借力能帮助我们省时省力。
大学有一个读理工科的男同学,跨专业考北影的导演系研究生。不同于别人苦兮兮地上网查二手资料,大三时他直接跑去北影的复试现场,从复试生与准研究生那儿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以及不少过来人的经验与方法。这就是一种聪明的借力。
有时候,借力能帮助我们达到力不从心之地。
你去面试,面试官会问你一堆问题,但同样的,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你也可以跟他了解许多你自己无法查到的信息,比如说,你应聘的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你所在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你的直系领导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你的薪酬福利水平……这也是一种借力。
会借力的人更有前途,因为他们不仅擅长抓住机遇,更懂得如何制造机遇。
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北清毕业,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想要进入国内最顶级的投资机构工作。虽然自身十分优秀,但这类机构竞争激烈,除了北清的同学,还有大批国外顶尖高校的毕业生挤着进去,以她自身条件而言,一没背景,二没人脉,希望其实并不大。
大二时,她经过同学介绍认识了我,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有着一定人脉基础的市场总监。当时,仅跟她有一面之缘,且公司并不需要实习生,她却主动要求过来,无偿“帮忙”。
实习了两个月左右,借公司平台与活动,她接触到了不少投资机构,于是主动请我帮忙引荐,认识了某个投资机构的负责人,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该投资机构工作。
你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聪明努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往往是会借力的好手,他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将生活中的偶然变为契机,让自己跳得更远。
人生的许多机缘,看似巧合,其实往往是借力之效。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
所以说啊,职业迷茫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它只是你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并将它扭转为自己的职业新契机,总结我今天讲的三点——
就是,利用自己所擅长的,结合自己所热爱的,
尽可能地收集各方面信息,
并且学会聪明地借力。
聪明的小伙伴们,你们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