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想当年,江西是怎么成为主角的?
▲江西到底是?
阿卡林,这个源自于日本动漫的名词。本意是一部日漫主角人物的名字,因其存在感非常弱,所以被网友戏称为“没有存在感”的专属代名词。这个词也成了江西的网络别称——“阿卡林省”。
▲江西的网络刻板印象
▲ 最新的环江西
江西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星光璀璨的主角之一,甚至在宋明时期一直霸占热搜榜单前三,千年话题不衰。而今宛如不存在一样,自带隐身属性,戏份全无。
这个词外省用来更多是戏谑,本省人则是无奈的自嘲。
今天,我们先不聊江西为什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是追根溯源,从江南卑薄之地,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江西靠怎么拿到主角剧本?
衣冠南渡 避世桃源
西汉初年,朝廷设立豫章郡,下辖南昌、庐陵、彭泽等18县。江西,开始正式出道。然而地偏人稀,远离中央,只能一直默默做着小配角,等待爱的号码牌。
▲ 汉豫章郡和今江西省区域对比。由于地形问题,和今天对比没有太大的调整。
南昌话里有个词——来势,时来运转,非常好的意思。
时势,往往能左右局面。等待势起,顺势而为,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江西等待的势,就在不远的未来。上天给了他三次机会。
第一次是西晋八王之乱,主角们纷纷下场Battle,晋元帝避乱渡江南下,在建康(南京)建立东晋。大批士族及庶民百姓相随,北方进入大撕逼时代。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逐灭,北方再次进入大撕逼时期,大量中原人口为避战祸向南方迁移。
第三次是北宋靖康之难,金兵攻克汴京(开封),宋高宗渡江,以临安(杭州)为行都。
▲ 衣冠南渡人口迁移路线图
随着数次大迁徙,人口大量涌入江西。宋明时期,一度占全国10%以上。
这哪是爱的号码牌,分明是爱的大礼包!主角们的纷纷伤病退赛,给了江西这个籍籍无名的板凳选手,晋升为全明星阵容主力的机会。
吴头楚尾 交通要津
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来看一下江西的硬件条件。
从外部看,江西东临福建、浙江,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邻湖北、安徽。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东南腹地,天然C位。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王勃此言非虚。
从内部看,山,四周环绕,水,皆为内流。
境内约60%的地形都为山地丘陵,仅有北部鄱阳湖平原。江西的地形又显得十分封闭。
上帝给你关上大门,总是会给你留个后门。
虽然众山环抱,但是这里降雨充沛,水系发达。
水运,是江西破除先天地形劣势的自然馈赠。
在那段纷乱岁月中,群山庇护着迁徙到此的人民,发达的水网依然可以与外界相连,适宜耕种的鄱阳湖平原让他们安定下来。
千里江水千顷田,万点青山万户烟,一派桃源景象。
虽然硬件看上去不错,但想从南方众兄弟中脱颖而出,红遍大江南北,似乎还需要一点人为的改变。
我们把时间轴拉到隋炀帝时期,这哥们两个助攻开启了江西的璀璨星途。
其中一个,便是大运河的修建!
肯定有人要说,大运河不是从杭州到洛阳嘛?关江西什么事?
那我来举个例子。
王勃的《滕王阁序》众所周知,但王勃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昌的滕王阁上?
王勃16岁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谓少年英才!
随后因《斗鸡赋》被贬,又在虢州(河南灵宝)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彻底终结了仕途,同时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其父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越南)县令。
王勃出狱后想去交趾看望父亲,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后,于上元二年秋(675年)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经楚州(淮安),江宁(南京),然后折下豫章(南昌)
▲ 王勃交趾寻父路线图
我们来看下这个出行线路,由于大运河的修建,当时江西溯江北上可抵洛阳,涿郡(北京),南下经赣江,翻越大庾岭,经梅关,北江可通达广东南洋。
这条新干道极大的缩短了南北交通时间,全称基本是水运,仅大庾岭数十公里陆路,非常便捷。从此,江西不但可以勾连东西,还成为南北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故事的结局,造化弄人。
第二年春夏王勃到达交趾见到了他的父亲,返回途中时遇上风浪,溺水而亡,年仅26岁。
而这段旅程中的那篇《滕王阁序》,光照后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中这段当时看来过于吹捧的彩虹屁,却给未来的江西开了光。随后的一千年里,江西把这段夸奖变成了事实。
物华天宝 货通天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化繁荣,政治角逐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在打开任督二脉之后,结合自身不错的条件,江西开始疯狂打钱。
唐中后期,江西已经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浮梁县,是当时南方重要的茶叶生产和贸易集散中心,元和年间,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余万贯,占全国茶税30%多。
元和年间,饶州乐平县银山产银10万两,收税7000两,占全国银税的38%。
江西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其粮食生产也一直位居全国的前列。
宋代政府每年从东南各地额征漕粮600万石,其中在江南西路的征粮在120万石以上。宋书《能改斋漫录》中所说:“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江西居三分之一,天下漕米取于东南,东南之米多取于江西。”
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万石,在全国各区域中排第2 位。
清代江西每年运销江、浙、闽、粤的粮食在一千万石左右,占当时全省粮食总产的十分之一。雍正帝在谕旨中写道:“广东之米取于广西、江西、湖广。而江浙之米皆取于江西、湖广”
同时,物产的丰饶带动了手工业的发达。明朝中叶形成的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松江棉纺、苏杭丝织、芜湖浆染、铅山造纸、景德镇制瓷,江西占其二,可见手工业的发达。
洪武六年,明政府在全国设有13个冶铁厂,江西占了3个。其中进贤年产163万斤。江西的铁产量占了当时全国官营铁厂的一半。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287座铜铸钱炉,江西建有115座,占40%。
嘉靖年间,景德镇以陶为业之人已“聚佣至万余人”。至万历时,“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
▲ 明清时期江西各大产业及商贸重镇分布
从明朝封关禁海到清朝闭关锁国, 江南乃至全国进出口贸易都只能依靠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广州这一黄金水道,输往广东出口。
“ 挟重货以邀厚利 , 走番舶而通百蛮 , 必先经赣关 ”
万历八年 , 赣关税收占全国关税总收人的17.1% 。
江西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开始在国内外贸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商品流通的便利也让江西商人活跃起来,江右商帮响彻天下,与徽商、晋商齐名。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当时北京有41所会馆,其中江西会馆达14所,居全国第一。
▲ 明清时期国内主要水运线路和商贸重镇
人文蔚起 耕读传家
物质文明之后便是追求精神文明建设。
从下陈璠之塌的徐孺,到东晋国柱陶侃,再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点星光还不够照亮江西的天空。
交通通达加快思想的交流,人口急剧膨胀也为人才的井喷提供了基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东风,便是隋炀帝的第二个助攻,他开创的科举制度。
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优渥的自然环境,使得底层百姓只要勤恳便可温饱,加之江西没有士族门阀的根基,唯有科举一途,才能成为全村的希望。
取高科,登显仕,光宗耀祖。
于是书院蜂起,举业繁盛,江西点亮了自己的学霸天赋。
林立的书院,带来林立的人才!
同时量变产生质变,其中不乏执笔国策的名儒国相。
两宋时期,江西的进士总数达到5142名,排名全国第二。127位宰相中,江西籍达16个,占全国12.5%,其中,北宋宰相更是占到26%!
“一朝之中,首辅,少师,太宰,少傅,尚书等极位之人臣,皆是赣人”!
再接再厉。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的“高考”选了881位进士,江西占147位。
建文二年科举考试,前三甲都是江西人。这三人是胡广、王艮还有李贯。
从永乐年间开始,江西人便一茬接着一茬,在一百多年间占据着明朝政府重要的位置。
朱棣的首任内阁七位成员,其中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和胡俨五位都是江西人。杨士奇担任首辅二十余年,历仕四朝,是明朝历史上任时最长的首辅,也是著名的贤相。即便到了明后期,著名的奸相严嵩,也还是江西分宜人。
“朝士半江西”一时传为美谈。
可以说,宋元明三代作为江西的巅峰时期,不但经济达到全盛,对中国思想文化也一直处在霸麦的状态,大放异彩。受限于篇幅,仅以数据角度剖析,个中故事,容以后一一展开。
其后江西的高峰渐次退潮,在我看来,不过时移世易。生产力的变化导致了制度的崩塌和格局的变化。
火车划开田园,枪炮取代刀剑,机械巨轮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江西,其浓厚的传统底色,在潮流之下难以融入新的色彩。引以为荣的民风仕气,成为了无比沉重的包袱,与新世界格格不入。
这是一个耕读传家时代的落幕、农耕文明的结束。
参考文献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2004年
吴培玉《我国历代人才地理分布与流向》
马巨贤 石渊《中国人口-江西分册》1989年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93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2000年
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2007年
张海英《明清江南与江西地区的经济联系》2000年
施由明《明清社会经济》2005年
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1995年
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江南早期工业化》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