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文/云物农语
科技很多人认为是工业的东西,其实不然,农业一样需要科技助力。
一辈与作物打交道的老农也不一定能种好庄稼,特别是碰上新品种,往往只能凭经验来做。经验不是好东西,一万次有用也不能保证这次同样可用。
现在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年都会推出大量新品种的种子或植株,新品都有某些显性的特征,或高产,或抗性,或口感或某几项综合的特点,总之有代替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增加收益。
彪哥种了几十年的地,光黄豆就种过不知多少品种,有细粒茎软的高杆种,有粒大杆也粗壮的早熟种,还有中晚熟出浆率高的豆腐专用豆……那年,友人从外地带回新品种 —— 翠皮黄豆。豆粒大而圆,如蚕豆粒,听说产量极高,性状优良,无病虫害,抗倒伏,是黄豆家族中的战斗机。
友人只告诉他大概种豆时间与行、株距,其它得种上一年后再作调整。彪哥没把它们当宝贝,因为他曾种过不少品种,都没有所说的优良,加上种子数量实在太少,他就把它们种在了塘基边。一粒一坑,间隔在50cm以上,端午节后才种,发芽率百分百,出苗粗壮,这给了他信心,这是以前种过的品种所不具备的优点。夏天温度高,豆苗生长快,很快就分蘖、拔节长成了一丛。粗枝大叶,生长势特别旺盛,等到开花时间距50cm的空间早已被相互挤满。塘基成了绿色长城,高约80cm,没人知道它们到底能长多高。紫粉的小花开得满树都是,每个叶腋下都是成堆的朵,最后花落结荚表现很好。这是他一辈子来第一次种下如此优良性状的豆了。
从结荚到饱满,它们一气呵成,一天一个样,挂得满满当当,拔开宽大的叶片只见豆荚如蝗,密密匝匝挂满枝干。彪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么好的豆明年一定要到地里多种些起来。
翠皮豆到秋中就黄透了,一棵豆树砍了的有近5斤重,十几棵豆树全部砍了挑回家,晒了两天曝打出净豆有30来斤。同在村里生活,没人见过这么好的豆种,纷纷要讨些回去种。彪哥是大方的人,只要是上门讨要点种子,多少不一随便给。他只是告诉村人,现在杂交的种子多,第一年表现好不代表第二年还能如初优良,也许颗粒无收也是有可能的。别人看过这豆的长势,农人只信经验,哪懂科学?彪哥嘴上这样说着,其实自己在心理早作好了来年再扩大种植的准备,是否成功得试试,因为诱惑实在太大。
彪哥把翠皮豆给了不少到村人做种用,自己也留够了来年的用种,还剩下不少豆,他要把它们磨成浆做豆腐试试豆腐的产量。还是按原始的加工方法,豆腐做得很成功,说明它们的出浆不错,是真的优质良品。
又到了端午节,雨水多了起来,其它豆子早长了一大截,这时是种翠皮豆的时节了,大家把它们种在平地上,一畦两行,稀疏得像种上的四季豆。一切顺利,从出苗到开花都很正常,结荚却出了问题,雨水连连,地里从没有干爽过,由于它们生长势实在太旺,又是在平地里,如海绵吸足了水,绿得像堆叠的厚墙,密不透风,最后导致结荚很少,收后连普通品种的收成都不及。村里其他人家种下的也没好到哪去,有些怕种太稀没产量,按原来的品种下的种,那些就只是长了季旺盛的豆苗。大家种得都差不多,收成都很少。彪哥把原塘基在第二年仍种上了,由于种子充足,这次他种得多了一倍,产量仍有那么高。他估摸着这豆的品性来,喜水,喜肥,通风阳光足才能长好。塘基上长年有水,通风良好,没有遮挡,阳光绝对充足。
第三年他仍想在平地上种出如塘基边的高产来,但很不幸,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在平地上种植它们容易疯长,有些长到了近一米高,最大的行距也成了鸡肋,还是太密,结荚不少却在成豆上败下阵来。都是些扁平的半粒饱,根本做不了大用。
其他人家试过一年后就没再种了,彪哥在平地上种了两年也没能摸出它们的性状。彪哥后来每年只在塘基边种上一排,每年不多不少收获几十斤饱满的大豆。有一年鼠害严重,彻底遭了灭顶,每一粒都被老鼠从地里找出来吃了,连遗留的一颗都没有。
当年成了间隔年,第二年用陈年旧种种下去,老鼠又咬了,补种上还是没能发芽成功。看来那里已不再适合种豆,被老鼠盯上的地方实在不好下什么种。
彪哥凭几十年的种地经验也没能让一个优秀的豆类品种发扬光大。看来种地没有科技的支撑,凭经验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要吃上这口饭,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种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