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个人,过了总角之年,识数三四五七,略知音律,都觉得自己能成诗人。这得益于上世纪49年后的文化扫盲运动,让文字艺术大众化了。
但这扫盲运动进行的并不彻底,多数人并不知诗词的历史背景,以至于这项贵族运动,突然变得跟苏格兰牧民的“高尔夫”一样,平民化了。
写诗,贵在有自知之明。
古代,语言的使用也是分场合,分阶层的。比如《水浒》说的就是市井俚语,通俗有趣;《三国》对话不多,反映高层一向工于心计;《红楼》语言最丰富,但入不了大观园,你就是个经济上有点裙带关系的刘姥姥,连文化上的非主流都算不上。语言文字是人物的分水岭,是有阶级之分的。你可以模仿偈越,但你无法改变根上的差异。
小时候学习时,很习惯李杜悬口,王维白居易李后主混的像弟兄一般!无知给了你无畏的勇气!历史谜底揭晓后才知道,给你写书写字吟诗赋词的,没有一个是和你同阶层的人!李白是典型的傲慢官二代;杜工部最大的喜好是当大官;易居白按现在的官阶也算是副总理;李后主是退位的皇上,绝对的一品正国级……没有这样璀璨的生活阅历,你哪来吟诗赋词挥斥方遒的勇气……
所以,你首先要像他们那样生活,等到活腻了,再去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