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十九年心血之作,号为帝王必读。其中记载了从战国直到五代其间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同时还夹杂着司马光对于种种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分析。同时在写法上,司马光也摒弃了较为容易的纪传体,用上了阅读体验更为流畅的编年体。比起来《二十六史》,通读《资治通鉴》显得更为现实,也不会那么没有必要。所以我决定从这本书下手,遇到合心意的历史部分,还可以找资料展开看看。
好了,选书序言就说这么多,我们直接切入正文,读周纪之前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一、身份地位
武王伐纣、周公吐哺这些发生在西周定鼎时期的故事一直为我们所称道。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天子是王,是“天下共主”,其下分封了大量的公侯伯子男爵。据《左传》言,西周即分封了七十一个国家,其中五十个都是姬姓。烽火戏诸侯之后,周王室衰落,春秋期间据言足足有130多个国家,春秋无义战,在后期大部分小国家都消失了,战国开始之时,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国家。
期间最能显示礼崩乐坏的事件,莫过于楚王问鼎。楚国在周朝成立之时,只是“子男之田”,不仅没到诸侯,连伯爵也没做到。在春秋之时,楚国国力强盛,一举征服了南方很多小国,国君也请周王室加封自己,周天子想了想当年的往事,楚国不仅没有出过兵保护王室,甚至有一位周天子讨伐楚地蛮夷之时溺水身亡,于是拒绝了这一请求。楚国国君立刻大怒,自己册封自己为“楚武王”,这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位期间就想好谥号的国君。周王室得知之后也是无可奈何,只好任由楚国称王,于是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王,周王室也越来越衰微。
但是衰微归衰微,仍然没有一个人敢于背信弑主,一方面是忌惮天下诸侯打着大旗共击之,即使是混不吝楚武王也一直宣称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大于其他的王;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国外的形势都很不稳定,国与国连年征战,国内的各方势力也在明暗角逐,有周王室这样的一个名义上的组织,很好证明国力,比如叫周王陪酒;也可以借着天子的名义调停一些大家都不想再打了的战争。
二、地理情况
从地图我们很好的就能看出来,楚国的疆域最广。齐、晋的势力最大。燕、秦、中山等国还要承担起抵抗北方侵略的任务。吴、越两国国力相当且面临危机较小。中原地区的国家分布仍然很杂乱,周王室衰微到只有洛阳属于自己。
三、《周纪》的不同之处
周纪虽然名义上是周纪,并且安排上也依靠周王的在位时间,但真正的大事件大部分和周王室没有关联了。
周纪发生的时间段,各国之间处于一种松散混乱的感觉,每一个人除了国君,都很少拥有国家认同感,一言不合转身离去十分常见。即便是国君的直系血脉贵族,也时常转投他国。此外国家的继承已经显示出血腥残暴的一面,为了国君之位,残杀坑害屡见不鲜。
但是国君却不一定拥有足够的势力,国内的权力大部分也处在自己下属的贵族之中,有时贵族的争斗会殃及池鱼,有时还会出现国君被暗杀或者误杀的情况。社会治安可以说不是很稳定。
好了,周纪的背景情况就先介绍到这里,我们正式进入资治通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