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东八区到公历2018年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简书这片新大陆。如饥似渴地解放思想开始写了一个小时之后,却是约好了该出门坐火车去爱丁堡的Hogmanay的时候了,不得不把内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用中文表达用表达的冲动暂时搁置,转身投入不少人不远万里奔赴的苏格兰新年庆祝活动、爱丁堡把市中心的几条街全部封锁掉办成的street party。
转眼就过了两天。
要放在四个月之前,要是有人告诉我,你的2018跨年将是这样度过的——在寒风凛冽的爱丁堡先慢慢喝下一小杯whisky(a shot of whisky 说“一杯”或者“一小杯”都不大确切),再来一小杯Tequila ,喝完轻抿一片青柠中和涩涩的酒味,以此驱寒,在大约五度的天气中瑟瑟发抖如我之后又再去Christmas market买热饮巧克力混百利甜酒,在等待新旧交替的时刻来临之前顺便从street party大屏幕上看主持人调侃这用特朗普这个词来解释苏格兰方言eejit (idiot的意思,微笑脸),热热闹闹的午夜烟花之后,继续坐在室外聊着天、两个酒杯分享一大瓶rose,挪近室内淡啤酒继续等待5点可以坐大巴回格拉,微醺地走在冷风中的街道上也竟然并不是异类,甚至只要避开特殊的几条有些混乱的街道就会是安全的,虽然在巷子里被从五楼上的窗边对着下面大喊:“Happy new year!”分享新年喜悦的人们受到了惊吓、不习惯大半夜地街上还充满了生机,不过,喝得晕晕地(合理适度(hold your drink 不知道什么中文对应合适讲究一下吧嘤嘤嘤))睡到第二天下午3点醒来,对这里的新年来说不足为奇,唯一让人心情复杂的是醒来之后一个小时之后又是天黑而已——我一定充满憧憬又难以置信。
这一切陌生又熟悉。环境是熟悉的,生活方式是从来这儿之后由陌生新奇逐渐适应。回想几年前和父母去爱丁堡的时候,只是这样生活的旁观者,觉得新奇,虽然也没有设防说自己绝不会这样做,但也清楚地明白这不属于自己的星球。如果是过去不谙世事的我(现在也没好多少),是个读着这一切的旁观者,看着有个人这么描述,我可能会羡慕,哇,好高级,好炫酷,我也好想这样,或是带着复杂的心情说,留学生活好啊,之类的话。可是作为当事人,想对假想的旁观者自己说,原来这只是另一种普通人平常的生活,入乡随俗啦。也许这种方式在过去我在的那一种文化里面也是存在的,只是那时顾虑太多遮住视野,不敢想。
是这样的心态变化和成长,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
今天的思维和心情又和两天前决定开始的时候不一样了。开始有写东西这个想法的时候一面兴奋地不能自已一面平静自知意料之中,仿佛我知道这是我的一部分、本能,总有一天我会这么做,只是在像这样开始之前,心态上压抑了好久好久,平台上也找不到好去处。当我开始不再把别人的话奉为圭臬、开始认真面对自己的感受、独立思考意识觉醒(啊哦好像有点晚),鼓励分享的经历和想法新大陆一样的平台(赶上好时代?哈哈哈),这一切天时地利人和作用之下,忍无可忍又自然而然地在沉默中爆发了。
只是想把脑子里的东西放空到键盘纸笔文字上,一来希望那种心情巨激动复杂想表达又说不清楚的症状能在逐渐地表达练习中逐渐缓解,只是想能说清楚在脑子里乱乱的想法表达清楚自我而已。二来,从来这里四个月,体会到不少文化的冲击,如这里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酒(吧)文化。神奇的是,当我在用英文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就是潜意识里抱着学习了解新文化态度的假设,完全意识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事(除非有时候犹豫会出卖我但我真的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直到切换回中文,才幡然醒悟,哎,原来这不一样哎!
本质上是个喜欢表达的人。英文现阶段苦于词汇(常用词汇英语学了多少年了,但由于专业词汇、生活词汇、俚语俗语匮乏,无法像像母语一样那么轻松自在地表达和文字游戏)语法问题,比如word文档单词拼写语法都不报错但是native speaker理解我写的东西却费力,我想也许是词汇量,也许是语法,也许还有一些文化的假设,所以先从中文开始,练习表达好了。是很想中文英文都能自如地表达的,极不愿意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被环境或者时间消磨。因为几乎被隔离了中文环境之下,慌乱之下,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翻看中文语法书,成语词典,浏览很多文章,攒了很多阅读清单,迫切地想阅读和表达,可又苦于无从下手。无聊之下打开手机,看见如今自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下应运而生,欣欣向荣,有广告、有新闻、有自由作者,这么多人都在畅所欲言,也不能因为经常看到讨厌的鸡汤文和有毒的价值观就把这么好的机遇一棒子打死了是不是,究竟是个好时机呀。这才醍醐灌顶,保持语言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用它呀,多说,多写,多用,自然而然就会思考,更加清晰。
中文之美,用成语歇后语典故诗词,语言的简洁之美,语言里蕴藏着的表达习惯的文化,种种因素,博大精深,像钥匙一样开启中文社会、中华文化,也只有离开这个语言环境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另一个看万物的角度,原来这也只是一个看万物的角度。20年在母语社会的成长经历,让我暴露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后足以体会文化的不同——即使刚刚才从象牙塔里走出还不够了解社会也罢。只是谨记着有过跨文化经历的朋友分享的经验:It's not right,it's not wrong,it's just different.
有时看着中文和英文,心中感慨,难怪圣经里关于巴别塔的故事里用不同语言来隔离人群,让他们仿佛来自不同的世界不能再轻易地共同完成修通天塔的任务。极端点说,一种语言似乎就是一个世界了。在中文里读到翻译读到英文世界里的报道新闻,好像在读小说一样,生活在地上,看着云上发生的事情,奇异的,付之一笑,耸人听闻的,暗自庆幸,戏谑地读着,全无带入感——虽然,谁有知道,你能看到的能接触到的,是不是社会环境期望你看到,你对此并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呢?——当真的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生活,你才知道,哦,原来听闻都只是表面的浮冰。反之亦然。这种语言体系带来的本质差异让人着迷,也让人百感交集。
语言好神奇,遇到的问题,遇到的感受,原来都能找到相应的词去描述表达。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了。我知道我会上瘾。打开这张白纸,就好像我在和谁说话,似是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情绪的起起落落信任地和盘托出,又像是一个陌生人,知道对方完全不了解、介绍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光吐槽自己的感受也得考虑文化背景假设、怎么才能被理解。
至于有多少要有所保留呢,要不要过滤之后再表达呢,究竟应该信任读者到哪种程度呢。想想也是这样的顾虑,阻挡了我之前那么多年的表达。想法需要不设限不顾虑才能奔流而出,再这之后再去调整决定分享发布的部分。
刚刚开始,大概用蜜月期来描述比较贴切。先趁热打铁养成习惯好啦。我想一段时间之后写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后一定无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烦恼,可能会让人停下、想放弃。写下来的目的,也是方便提醒自己的初心。即使遇见瓶颈,瓶颈其实意味着,在思考、在不断遇见问题和解决问题,打怪升级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嘛。
就这样,新爱好,开启!
注:黑体字标注的是新学会用的成语。标注便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