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之后,王莽以禅让的方式取代刘氏,建立新朝,在传统史书记载中,从刘氏江山的角度出发,多将其描述为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而近现代却有人将其视为一个改革家,对其评价争议颇多。
孝事恭谨,以礼上位
王莽其人,字巨君,父亲王曼,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外戚集团因王政君的关系,全门崛起,封侯拜相,位居辅政之位,整个王氏一门,就有九人封侯,五人官至大司马,可谓荣宠之至,然而,这批人中,却不包括王莽。
王莽的父亲王曼,是王政君的弟弟,还没等到王氏崛起,便去世了,因此而没有封侯,王莽也没有爵位可以继承。
其他的王氏子弟,要么将军之子,要么五侯之子,奢侈度日,过着声色犬马的逍遥日子,竞相攀比,唯独王莽孤贫,因而也愈发恭俭。
早年的王莽勤奋好学,为人谦虚有礼,服侍母亲及寡嫂,又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不失礼义。
王莽专心侍奉诸位身居高位的叔父们,同时,又对外结交俊才英杰。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自己的伯父王凤生病之时,王莽悉心照料于床前,每次都亲自为其尝药,连着数月不休息,从不解衣带,导致自己蓬头垢面,获得当时身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的肯定。
当王凤临死之时,念及侄子王莽数月来的精心照料,便托付王政君和当时的汉成帝任用王莽,以此,王莽被拜为黄门郎,稍后迁为射声校尉,走上了仕途。
王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在王氏宗族子弟的眼中,不得不佩服王莽对于长辈和兄弟的爱戴恭敬,成为别人眼中的另类所在。
同时,由于王莽始终保持着恭谨言行,又对外广泛结交英才,一时间,王莽的名声得到快速传播。
先是,王莽的叔父王商进言,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邑分给王莽,当时的名士大臣,也都为王莽说好话,由此,当时的皇帝汉成帝也认同了王莽是一贤良之人,封其为新都侯。
此后的王莽扶摇直上,稍后迁为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然而,王莽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势而膨胀,而是“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王莽越加地礼贤下士,并经常把自己的俸禄衣服分给门客和平民,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自己家中没有任何余财,并广结天下名士,与朝廷将相宫卿交好。
王莽的做法,导致其在民间深受爱戴,就连朝野之中,都称赞歌颂王莽,其名声甚至盖过了当时在朝主政的诸多叔父们。
没过多久,王莽终于做了大司马,行辅政之职,同时,为“欲令名誉过前人”,更加地克己简朴。
王莽聘诸多贤良之士为掾史,将自己封邑钱财全部赏赐给他人,而自己也越发节俭,曾经王莽的母亲生病了,公卿士大夫派各自的夫人去看望,王莽的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出来迎接,被人误解为是奴仆丫鬟。
责杀亲子,躬身行俭,大权在握
汉成帝死后无子,汉哀帝继位,想要削弱王氏外戚集团的势力,王政君“避帝外家”,王莽亦卸职回归自己的封地新都。
在新都之时,王莽闭门不出,安分守己,然而自己的二儿子王获却在此期间杀死了一个奴仆,王莽严厉地斥责了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自杀赎罪,为此,获得了世人的好评。
王莽归隐的三年间,朝廷大臣之中有数百人上书为王莽鸣不平,不应该罢免不用,为此,汉哀帝只好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政君。
侍奉王政君期间,王莽恭敬有加,一切随着王政君的心意。
岁余之后,汉哀帝病死,王政君迅速移驾未央宫,收取玺绶,并派使者立即召王莽前来,“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王政君又拜王莽为大司马,立九岁的汉平帝,王政君临朝称制,委政于莽,至此,王莽大权在握。
王莽掌握住核心权力之后,“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重用心腹,排挤他人,“色厉而言方”,看着一本正经,但当想要获取利益的时候,略微示意,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自己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
不久之后,经过大臣推举和自己的再三辞让,终究还是接受了“安汉公”的名号。
王莽当政,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朝廷官员,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博得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每次碰到天下水、旱等灾害,王莽便转变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不吃酒肉,一次大旱,王莽带头,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王莽在自己过节俭生活的同时,也建议太皇太后王政君过俭朴生活,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流民百姓,朝野百官纷纷争相效仿。
元始四年,王莽在“安汉公”的名号之上,再加称为“宰衡”,此后群臣九百多人上言,为王莽“加九锡”,派出“风俗使者”到各地考察,回朝后赞颂天下太平,又许以重金,让匈奴派使者前来朝贺。
汉平帝生病的时候,王莽作策,请命于泰畤,表示自己愿意代替平帝去死。等平帝死后,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王政君耐不住群臣的进言,同意了称王莽为“假皇帝”,民臣称之为“摄皇帝”,而王莽自称为“予”。
王莽此时在朝中的地位,已经等同于皇帝一般,如今只需要一个符命禅让的契机,便能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了。
初始元年,王莽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从安汉公,到假皇帝,到真皇帝,历时八年,王莽登基为帝,建立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