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朋友相对较少的一类人。
但是我并不孤独。
朋友,是一个美妙的称谓,也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
在现在沟通接近无限便利的同时,人们的孤独感却也是日渐增强。
在现在和未来的职场上和生活里,在粉丝经济日渐强势的现在和未来,你的朋友在哪里?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正视“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对他人的希望当要求
在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被看做不成熟的表现。
凡事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对待别人的善意,当做是理所当然,对别人无意当中的冒犯,就会怀恨在心。
没错,这种人基本上是奔着朋友圈黑名单去了。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人与生俱来,并贯穿始终的特质之一。
就像看集体合照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先找自己在哪里一样。
它是潜藏在内心里永不消失的印记。
不想进入朋友圈的黑名单,那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它。
抑制其“自私、自利、情绪化、走极端”的恶;
激发其“自强、自律、自我奋进”的善。
其实,很简单,就是永远记得不把对他人的希望当要求。
仔细观察一下,把希望当做要求,往往是人际交往出现隔阂时的通病。
感觉不被重视;
感觉不被接纳;
感觉不受尊重;
感觉不被喜欢;
感觉……
这里面或多或少都犯了把对他人的希望当要求这个错误。
我希望你尊重我,这可以。
但是我要求你尊重我,不尊重我,我就生气,这就不对了。
我希望你喜欢我,这可以。
但是我要求你喜欢我,不喜欢我,我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也就不对了。
真正的要求,永远是对自己而言。
所以,正确的以自我为中心,是对他人保有美好的希望,对自己怀有高标准的要求。
希望他人对自己善意,那首先要要求自己饱含温和。
希望他人对自己尊重,那首先要要求自己德才兼备。
希望他人对自己充满爱意,那首先要要求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那一个人。
现在的社会里,太多的人活到40岁,都还搞不懂这个三岁智商就该明白的逻辑。
就好比一个在泳池里弄丢了游泳圈的孩子,扑腾挣扎,胡叫乱喊,泳圈往往离自己越来越远,安安静静的待着别动,泳圈往往自己就来到了身边。
这就是游泳圈法则。
安安静静做好自己,按自我要求做好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也会变得安静而柔和,并给予你无比丰厚的馈赠。
你的朋友在你的眼睛里
形容好朋友,有一个词语,叫做知心朋友。
心灵的窗口是眼睛。
所以,你用心注视过你的朋友吗?
如果有,那说明你很幸福。
《反击》里麦克在安抚情绪失控的平民时,总会有一个招牌式的动作和一句著名的台词。
他会用手轻拍对方的肩膀,然后指着自己的眼睛喊道:“Look at me.”就是这样一个动作和他的眼神,谱写了一次次在危乱中反败为胜的精彩故事。
这就是眼神的力量。
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个绝妙的武器。
请记得,用你的眼睛表达你的善意,用你的眼睛去热爱和拥抱这个世界。
微微一小,一个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可能会让你收获巨大的惊喜。
那么,从现在开始吧。
相爱相杀的工作与交情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世界级管理大师德鲁克陈述的CEO应该把控的几点原则。
其中有一条我记忆犹新,那就是“CEO在企业里不应该有朋友”。
因为他可能会让你因为人情关系而贻误最佳的判断时机。
这里,一个职场上绕不开的话题被提了出来,那就是工作与交情之间的矛盾。
在职场上奋斗的骚年,尤其是小有成就,做个小主管,手底下有兵的骚年们,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等等口号,可能往往并不适用。
我觉得,面对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像德鲁克所说,不要和下属交朋友。
但是,我要略作改动,毕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CEO。
不和不懂事的下属交朋友。
在工作面前,懂事的下属会把交情放在第二位,不懂事的下属会把交情放在第一位。
更为关键的是,把控好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把原本懂事的下属“培养”成了不懂事的下属。
不让朋友蹬鼻子上脸,有时候,尤其在职场上,恰恰是维护朋友关系的最好方式。
比起朋友,你也需要敌人
你想获得成功,你需要朋友,你想获得巨大的成功,你需要敌人。
斗争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让你噙着微笑,美美入梦的好朋友,可以陪你把酒言欢,但一个让你咬牙切齿,夜不能寐的竞争对手,可能更能助你登上顶峰。
面对敌人,面对对手,面对竞争,他们就是你的劫数,渡了劫,才能真正成神。
所以,真正的强者不害怕孤独——没有朋友。
但是他害怕寂寞——没有对手。
有时候,对手恰是最好的朋友。
最后,同样的问题,你的朋友在哪里?
你在哪里,你的朋友就在哪里。
所以,你在哪里?你的朋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