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老师,我始终牢记“在其位、谋其政”的古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一路走来,陪伴了两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见证了他们从懵懂少年到为了梦想而拼搏的励志青年的过程;作为一位新手妈妈,我却是极其不称职的,我给予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最初的最初,我曾设想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纵然不能做到像李咏那样每天用日记记录孩子的点滴成长变化,但我可以两个月或者半年一年记录孩子的变化,或者用便签的形式记录他成长中偶尔爆发的“雷人语录”,然而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只记录了两次,孩子可已经在幼儿园学习了近一年。当初原本打算专心陪娃的我,因为领导一个电话,18年秋期我又走马上任,陪着这一届的孩子们征战在高考的考场上。从此早出晚归,陪伴了大孩子,委屈了自己的小孩。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们讲:老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学校教育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不能塑造一个学生的性格,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才是最深远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成为一个那样的人才行。班级里有一位男孩子,他的妈妈特别阳光向上,脸上永远都是挂着暖暖的笑意,朋友圈里也都是学习工作成长的痕迹,男孩子说话的时候也总是露出羞涩的笑容,让我很多次到嘴边的重话也不忍说出口。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吧!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最近读到一句话,感触颇深,她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后面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我深以为意,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的我和孩子,惊出一身冷汗。
很早之前,一位年长的同事就告诉我,6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在6岁前把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塑造好,否则后面想要管束改变就很难了。我一直铭记于心,也时时提醒自己,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抓住一切能抓住的碎片化时间陪孩子,但这和孩子需要的比起来还远远不够。直到前段时间,一个下午接孩子放学在一馆三中心玩耍的时候,我让孩子给我头发上插一朵花,他试了几次总是掉下来,然后放弃了,接着对我说了这番话:“妈妈,我太笨了,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那一刻,我的心里真的是揪着难受,这是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说的话吗?他这么小就开始否定自己,我是怎么陪伴教育的?他的不合群、他的乱扔东西、他的自我否定...都像尖锐的刺一样深深地刺痛着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自己:说好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呢?五一假期,尽管他爸爸爷爷奶奶都竭力反对,我仍然坚持带孩子出去玩耍,坚持陪着他,哪怕苦一点、累一点,孩子在父母身边,他是开心的,这就够了。我们再次去了西峡恐龙遗迹园,听他一直追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恐龙?是霸王龙吗?…”;带他去西峡仲景企业参观;去伏牛山地下河景区,一起划船穿越山洞、滋水枪;一起去老界岭坐观光车和缆车,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汽车路过急转弯的时候引领着他大声的“啊…啊…啊…”喊出来。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看着他在身边开心的笑着说着跳着,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后的以后,我仍然会尽我所能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他更多的陪伴和爱,用爱和包容,用耐心和细心陪伴他的成长,给他更多的安全感,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的!而我,也应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努力成长为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