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记忆是以堆栈的方式存入大脑的话,那今天说的这件事就得算是栈里最深处铺底的内容。
大概是四五岁的样子,不会是三岁,三岁太小了,也不应该是六岁,六岁我就上学前班了,四五岁属于合理的年龄,所以故事应该是在85年前后。
那个年代,买点零碎的生活用品一般都去村里的合作社,要是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买就要到集市上去,也就是“赶集”。
我们邻村的集是阴历的3、8,常年都有卖筷子碗的、有卖衣服鞋子的,卖香油麻汁的,咸菜酱豆腐的,扫帚簸箕土产品的,修鞋的,修锅的,理发的……夏秋季节,还会有卖瓜果梨桃,茄子豆角的……进了腊月,还有卖鞭炮的,卖对联的……尤其是年根底下,人挨人,人挤人,在我一个孩子的眼里,算得上是人山人海了,所以我最早,一直都认为是赶“挤”。
相比较邻村的集市,离家稍远点的堤东集上东西就更全了,比如卖牲口的,粜粮食的,卖树苗菜苗的,卖锄头铁锨的……
大人们去邻村赶集的时候多,我也跟着去过几次,去堤东赶集的时候少,一般也不带我,但是,这次不知为什么,我娘带上我了。
应该是秋季,天刚见凉。我娘和我搭乘邻居家牛车去堤的,到了以后,牲口怎么安顿的记不清了,隐约记得小拉车停在了一个小巷子里,我就拽着我娘的衣边跟着走,好像是刚离开车不远,我娘让我去看车,又或者是去车上拿东西,我就往回走去找车,结果没找到,再返回来找我娘……有个老太太穿的衣服和我娘的一样,是那种小蓝碎花的衣服,我以为是我娘了,就拽着人家衣边往前走,人家一低头,才发现认错人了,这可麻烦喽!我找不到我娘了!我站在集上,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连急带害怕,眼泪就掉下来了……有个卖大葱的大娘,看我找不到大人,就让我在他摊前等会……平时大人们也没少念叨偷孩子的事,我还是有防备心的……冷静下来,故作镇定地跟人家说,我得回家了。
我确实是做好了回家的打算,虽然第一次去堤东赶集,离家不远也不近,四五里地的样子,好在我小时候爸妈经常教我辨认东南西北,方位感还是有的……既然回家,就不能再哭了……稳稳心,擦干眼泪,就开始往家走……那时候公路两侧每一侧都种了两趟杨树,这两趟杨树中间有个一两米宽……我就沿着公路,在杨树趟子里走,先往东,再往北……集中所有注意力,警觉地关注周围的人、车……做好了有人抱我我就猛跑的准备……心理活动很复杂,表情上努力装轻松……一直到自己村的地界上,看见了熟人,人家问我怎么就一个人,家里大人呢?弄清情况后,把我送回家了。
到家后我心里就踏实了,可把在集上找不到孩子的老娘给急坏了,一圈圈找,问这个,问那个,有的说看见有个小胖子往哪哪走了,反正就是找不到,以为被拐走了,又害怕,又自责……没办法了,回家找人四处去找孩子吧……
结果,回到家一看,我一点事没有,已经先到家了……我娘抱着我,是又哭又笑……
四五岁,四五里地,我自己跑回家,是我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一件事。
按照心理学的逻辑,童年的这段经历对我的成长应该是有影响的,但至于什么影响,我还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