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原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A1
细想一下,习惯性防卫再熟悉不过了,它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几乎每一次的聊天或讨论都有它的身影。每当我们和别人讨论时,那些看似对自己观点的辩护,其实大部分都是习惯性防卫。所谓的讨论,其实都是想证明自己一开始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结果,双方说了半天,谁也没能说服谁,谁也没能从这次讨论中学到东西,得到进步。因为习惯性防卫,讨论变成了争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这时候我们不是冷静地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马上采用习惯性防卫对自己进行保护。这样的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经常这样干,不经大脑,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马上进行回应,这就是习惯性防卫。它使讨论变成争论,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伤了感情。为什么双方不能就事论事呢?其深层的原因是,我们习惯性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如何避免习惯性防卫呢?首先,从观念上,我们应该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要明确“我” 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对方的观点针对的是“我的观点/行为”,而不是“我”。如果对方的观点能够改进和提升“我的观点/行为”,促进我们的成长,那不更好吗,这不就是我们讨论的目的吗?其次,从行为上,我们应该做到“反应慢”,当对方提出新观点时,不要急于回应,如果马上进行回应,我们就会落入习惯性防卫的圈套,因为此时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时间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思考,会下意识地使用习惯性防卫。所以,应该慢下来,停顿一下再回应,问问自己,对方提出的观点,虽然和我们的观点不同,但是不是也有可取的地方,我们是否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我们的观点是否有不严谨的地方,是否能通过对方的观点将我们的观点变得更完善。这样就能成功地避开习惯性防卫这个陷阱,将讨论变得有意义且富有成效。
A2
说话要经过大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面对什么人,不要急于回应,在回应之前应该留给自己思考的空当。避免冲口而出,避免习惯性防卫。经过停顿,大脑才有时间思考对方的话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的观点或行为,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