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主要讲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中的故事,小说追溯历史,细致描绘了当地独特风俗,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读完之后,令我感受最深的两大主题就是爱情和矛盾的人性。
故事中美丽动人的吉普赛女郎与四个男人有着情感牵扯,而他们给她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四种爱法。
首先是副主教克洛德,他的爱是一种扭曲的畸形的爱。他的爱可以分为情和欲。在见到爱斯梅拉达之前的克洛德是一个常年沉浸在神学中,将自己奉献给上帝的虔诚教徒,他博学多识,对于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清晰的见解,是令人十分敬佩的形象。但自从爱斯梅拉达出现在他眼前之后,一切都变了。虽然他学问渊博,却因为自己不被允许恋爱结婚而对爱情这门学问一窍不通。他在看到街上翩翩起舞的爱斯梅拉达时目光是被她所吸引的,然而临走却抛下一句鄙视的话语,骂爱斯梅拉达是女巫。他认为爱斯梅拉达对他施了巫术,所以才令他如此日思夜想,念念不忘。他恨被爱斯梅拉达吸引的自己,连带着讨厌这个美丽的女孩。只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爱斯梅拉达的出现是他人生中一道独特的光,让他尝到了爱情的揪心折磨,也让他在中年找寻到了除却上帝以外信仰。可惜他的身份地位使他无法承认自己是爱她的,即便他内心留给了爱情一方净土,留给了爱斯梅拉达和对自己已虚度的半生一份真情,但仍旧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尽管他的内心不断挣扎,但最终还是让欲望掌控了他的心智。他色迷心窍,控制不住的想占有这个美丽的少女,几番想方设法地想要侵占她,却都落空,甚至还令爱斯梅拉达心生厌恶。得不到回应的克洛德恼羞成怒,这种狂热的爱慕使他失去了自我,内心中的魔鬼开始肆意生长,阴暗残暴的一面暴露出来,他的爱变得极端、扭曲和变态,转化成淫欲,并且极为自私。他看不得爱斯梅拉达和菲比斯抱在一起,也看不得卡西莫多保护爱斯梅拉达。在审判中他有能力救少女,因此便用强硬的威胁希望爱斯梅拉达能对他妥协,可爱斯梅拉达只关心她的心上人,嫉妒令他发狂,他得不到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于是他任由少女走向毁灭。他以为少女死了,她的爱情巫术也就消失了,自己就能够从爱情的苦海中脱离出来了,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这种在命运操控下畸形的爱令他面目全非,也令最初美好的情发生了质变。
菲比斯的爱也许称不上爱,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情感更像是一夜情的玩弄。他花言巧语地欺骗玩弄少女的感情,只是图一时的快活,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实际内心却对少女嗤之以鼻。然而单纯的爱斯梅拉达被他的英雄救美和表面的英俊潇洒所欺骗。,即使菲比斯害怕自己未婚妻误会不愿出庭作证时,依然挂念着他,为他沦陷,执迷不悟。诗人曾告诉少女他的名字叫菲比斯,而菲比斯是太阳神的意思,爱斯梅拉达就一心以为他就是自己的太阳神。可小说中这位内心贫瘠,风流无数的骑士,哪有一点才华横溢又情深义重的阿波罗的影子?不过是外貌和言谈有一点点出众。不幸的是,只这一点点,对涉世未深的爱斯梅拉达已足够致命了,天真的少女通过其虚假的皮囊和少有的交往自行脑补出一位奥林匹斯天神,讽刺的是,小说开头被愤怒的群众吓晕过去的“朱庇特”也是一位奥林匹斯天神。小说中,菲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付出感情的人,却也是爱她最浅,伤她最深的人。
卡西莫多的爱是内敛的。与克洛德相比,他的爱更加的无私。他既愿意为了哄爱斯梅拉达开心给她送衣物鲜花,也愿意在城下等一天的菲比斯,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在大部分人看来卡西莫多丑陋、卑微,他是不配拥有爱情的。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于是便只是希望她能幸福,他用自己的温柔,善良,深深爱着少女,在她要被处死时从绞刑架上救了她,并日夜守护着她。卡西莫多的爱中既有出于对爱斯梅拉达美貌的爱慕,也有对少女善良的感激,他的爱是直白,纯粹而真挚的。哨声一响就会出现救少女于危难的他是真正爱着爱斯梅拉达的,有他在,爱斯梅拉达就会有安定踏实的安全感。可惜的是,虽然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感天动地,但这种爱只是单方面的奉献,缺少互爱,没有互动,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格兰古瓦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更像是浅尝辄止的喜欢。他是这里面唯一清醒的人。他的确喜欢爱斯美拉达,为她曼妙的舞姿,开朗的性格以及高尚的心灵所着迷。但是在明白她的心意之后,他尊重少女的选择,甘心做她的好朋友。在法庭上,在路易十一面前,包括到最后,他只是带走了山羊走了而不是爱斯美拉达。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立场,什么选择能让他活命,所以他的结局还算不错。也许是因为长久卑微的生存,他像蝼蚁一样苟活于世,因此他的爱情也便没有什么刻骨铭心了。
小说虽然以爱作为线索,但女主爱斯梅拉达却没有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因为在这幅世俗景象中,作者想要歌颂的从来就不只是单一的爱情,而是爱情背后所依托的复杂人性。
就人性方面来说,这里面有世俗意义上典型的好人和坏人,却没有十足的善人和恶人。
人性是有矛盾的多面性的,用简单善恶美丑来定义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塑造的人物显然有失偏颇。作者笔下写的是有血有肉人,因此一念之间天堂地狱的人性矛盾在里面都有所体现。
故事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风流英俊玩弄感情的骑士菲比斯以及后来阴暗毒辣的教士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对比反差。他外表的木讷丑陋与他内心的简单和善良也形成巨大的美丑对比。很多时候因为他对爱斯梅拉达好到极致,很多人就把他定义成好人,但事实上大部分时候他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病态,野蛮,暴戾和蒙昧的特质。克洛德收养了他,教他识字,给他工作,让他得以在圣母院里自由自在地快活生活。这份恩情重于泰山,所以他对他俯首帖耳,不问对错,唯命是从。爱斯梅拉达在刑场给了他水喝,他便从刑场救下了她,并一直保护着她。被世界以恶意相待,他便以恶意报之。可若是有人对他付出一丝小小的善意,他也会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他的确是个无拘无束,勇猛,天真,善良的人,但无法与一个单纯的好人挂钩。他甚至不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人,而只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否则在开始也不会帮克洛德抢走少女了。可是,当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现之后,他那位恩重如山的养父和保护人的地位又变得次要了。对他的这一做法,很多介绍定性为“弃恶从善”“大义灭亲”之举,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性格中极端的部分的展示。主教对姑娘因爱生恨,卑鄙地害死了姑娘,世上任何一个人为她报仇都大快人心,只有卡西莫多会引起非议。毕竟,克洛德对他有救命之恩,养育之恩和二十来年的感情。
卡西莫多是值得同情,也颇有令人感动之处。主教相比之下自然扭曲、阴暗,但他身上又何尝没有理想的、悲剧的光芒。他刻苦求学,洁身自好,养育弟弟,收养丑陋的婴儿,这些又何尝不令人感动。很多人都认为克洛德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这判断大致不错。但作者没有将恶人脸谱化,而是表现了人物的变化过程,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养卡西莫多表现出克洛德的善良,因为博学多才,品德高尚,20岁就当上神甫。在遇到爱斯美拉达之前,克洛德总体上是一个好人。在爱斯梅拉达第一次受刑被卡西莫多救下之后,克洛德独自来到郊外,反省自己的行为,他感到情欲力量的强大,向往美好的爱情,这些都是十分正当、健康的思想,但邪恶的思想终究占了上风。这使他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克洛德这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宗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以及在欲望控制下人性的多面。
天使和魔鬼通常共生,人很多时候是神性与兽性的混合体。克洛德因职业需要而过久地将自己置于神性状态,所以兽性的一面就折磨他,让他疯狂。卡西莫多被当做了太久的畜生,他神性一面的展现就光芒万丈。而爱斯梅拉达,她起初是像一个小兽一样天真无邪地生活,却因为美丽和神秘而被视为天神,而当她心里涌起了神圣的爱情,她在情人的面前就只好变得卑微。我们热爱她的真、善、美的同时,想起那一句伤人至深的“滚”,心中不免也对眼前这位美丽的少女产生责备之情。人性大抵如此,没有谁是长久的兽,也没有谁是长久的神,简单地把主教归为神面兽心、卡西莫多归为兽面神心、爱斯梅拉达归为神面神心,概括起来固然典型,但那却是脱离人性,经过概括而扭曲之后得来的符号。克洛德灵魂里也有神的一面,只是他年轻时过于完美,所以读者看到他兽的一面,才认为那就是他的真实、他的全部。除此之外,乞丐王克洛班向圣母院主教叫板宣战时义正词严,不卑不亢,铿锵有力的那段话较好地反映了他刚强果断、威武不屈的个性,然而他的另一面却又是对诗人滥用私刑,偷窃他人财物的盗贼头子形象。又如格兰古瓦他内心是想要拯救爱斯梅拉达的,但他却只能用卑微的语气和华丽的言辞向路易十一求饶,保全自己的性命。格兰古瓦的贪生怕死,软弱无骨和能言善辩,灵活变通在这一刻都充分显现出来。这些都表现了小说中对人性矛盾的探索。
小说通过描写一位吉普赛女郎的爱情,完整展现了十五世纪末巴黎的历史,风俗,人性。在作者描绘的世界中没有神,没有神话中的爱情,也没有史诗般的战斗。 上帝在尘世中的代理人因无可磨灭的人性而挣扎苟且,生活在底层的人保留着心底仅存的善良。壮丽神秘的圣母院背后是一片的血迹斑斑。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精灵一样的女郎,夜莺一样的歌声,聪明伶俐的小山羊,野兽一样的敲钟人,狰狞的丐帮和比丑大会,主教阴郁的眼神,隐修女凄厉的嚎叫声,墙壁上神秘莫测的希腊字,一切美丑善恶都化作尘埃。圣母院静默地见证着俗世的沧桑和人类的命运,一切的虚空浮华犹如云烟过眼,而只有人性却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