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开矢岛美由希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一书之前,我概念里的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纵然口碑颇佳,但对于它具体是什么、能用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做等问题我一无所知。
区别于条条框框、晦涩难懂的教科书,矢岛美由希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运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对思维导图进行了介绍,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收录了受训学员绘制的导图实例,并结合实例对思维导图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美由希在书中不断提及:总之先试试看!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修改,才能最终将这一工具化为己用。围绕前文提及的问题,我画了生平第一张思维导图,用于解释我对思维导图的理解。
01思维导图是什么?
02思维导图能用在哪?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收录了许多导图的实例,总体分为三部分,即日常生活篇、学习篇和职场篇,每一篇章根据主题展示了多例学员的样稿。结合案例,我认为思维导图可以用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工作生活。在职场中,我们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协作的团体;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也要同时兼顾团队工作进度。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职场,能够帮助你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工作计划,事项轻重缓急了然于心;也能协助你快速、简洁地完成工作汇报,细节全局面面俱到。当然,思维导图也能在团队讨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组人聚在一起,一起画出几根主支,并围绕主支不断进行细分,不仅能汇集团队成员的想法、创建和谐愉悦的讨论氛围,还能快速就重点问题达成共识。
其二,家庭生活。根据书本介绍,不少学员将思维导图带入了家庭生活,他们用思维导图来列购物清单、来确定就餐地点、来筛选度假圣地等等,甚至灾后重建(日本地震)工作安排也是用思维导图来计划的。一个家庭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提供了成员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孩子的想法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通过筛选比较而得出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三,独自生活。独自生活区别于工作与家庭,单指个体与思维导图的碰撞。一个人常有思路不清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与自己来一场对话、做一次总结,针对自己的某一种行为来一次追本溯源,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吾日三省吾身”,对话思维导图,在连绵的分支上面发散思维、写满词语,也算是一次自我小结与自我规划。
03怎么制作思维导图?
美由希认为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将一个主题分解成多个部分(主支),再把每个部分进一步分解为细线(分支),或者说,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思考给任何事物划分分支的过程。落实到实操,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步,分为为“书”与“画”。
“书”,即通过阅读参考指导书(正如《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阅读过程中,要仔细留意书中的案例,针对某一案例琢磨是否还有其他的发散思维模式,不同模式下出现的解读会带来哪些不同。如果条件允许,不妨跟其他伙伴讨论下案例,看是否能碰撞出其他火花,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动手“画”一张是制作思维导图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书中提到了7条规则,分别为:
1、纸张——寻找笔感好的纸张,纯白色A4或A3纸,横向放置;
2、中心图像——不需要漂亮的“画”,一拳大小为佳;
3、颜色——要五颜六色;
4、分支——性感曲线最理想,明确区分大中小;
5、语言(词语)——1分支1词语;
6、层次化——刻意为之适得其反;
7、TEFCAS——尝试(Tria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总之先试试看!
遵守这7条规则,并加以不断练习、修改,“完整思维导图”(Full Mind Map)就会跃然纸上。反之采用单色、中心图像只有文字等违反某条规则的导图便被称为“小型思维导图”(Mini Mind Map)。当然,思维导图不一定都要画成完整思维导图,在理解的程度上对规矩做适当的修改与忽视,在作者看来也是被允许的,因为“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思维导图的绘制助你到达了预期的目标,它就是一份好的思维导图”。
工具再好,弃之一旁便是荒废。只有动手尝试,并不断总结、分析,才能用好思维导图这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