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偏见都来源于无知。
一
放假的这些天,一直马不停蹄地在谋划一场“大迁徙”,终于在一切都安顿好之后,可以舒口气了,可是,熊孩子却不干了。尤其是在知道一中骄人的高考成绩和农村专项加分政策后,更加理直气壮地说:不去徐州,只要在一中上学,我保证会很努力学习。
然后就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若是以往,我的心里会憋着怨气,不但不会向熊孩子妥协,可能还会用一通道理教训一番,这一步路是下了多少决心之后才走的,好不容易购置好了房子,备好了家具物品,找好了娘俩要去的学校,可是现在,说不来就任性地不来了。但现在,我的心里很平静很平静,因为我想起上学期他和爸爸的一次哭诉,这一直让我的心里充满愧疚,三年前我自作主张做的那件事似乎成了他的心理阴影,至今耿耿于怀。
六年级一开学,新安小学因为老师的交流问题,学校重新分班,我没有考虑熊孩子的感受自顾自地想找个熟悉的老师做他的班主任,于是就把他从六(2)班调到了鲍老师所带的班级,因为只和一个领导打过招呼,所以就出现了熊孩子被另一个领导清点出来的尴尬场面。这让他感到很丢人,也很无助,觉得这个班级不属于他,他也不属于这个班级。回家和我哭着喊着要回到原班级,死活都不再去鲍老师的班。
初三上学期因为成绩退步,爷俩谈心,熊孩子在讨伐我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深感委屈,哭得稀里哗啦的。现如今,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只有偃旗息鼓的份儿了,决不敢贸然坚持。
反思为人母的14年,爱与恨都在心底,的确有很多做法只是以自己的一厢情愿强加给孩子罢了,很多时候的做法都很冲动,不能顾及孩子的感受,表面上似乎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可能实际上有些坏的影响往往却又是不自知的。
二
曾经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手记,有一篇文字至今未忘。
班里有一个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时,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同学都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生气,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
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但唯独那个碰断花的男孩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苏霍姆林斯基就发现,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呵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发生了。那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情未做完,还留在教室里,恰巧男孩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再回家。可当他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男孩觉得很窘,急忙收拾书包准备回家了。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男孩和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男孩的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此时,苏霍姆林斯基才明白,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自己粗暴地拒绝了孩子是有意的。
也许一切没有照顾到孩子感受的做法,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疏远和责罚吧。就像我给予孩子的一厢情愿的安排,你以为是对孩子好的,可事实上却近乎是一种伤害。
三
约翰的妻子,这是一个我认为很伟大的女人。
约翰,有两个孩子,大的六岁,小的四岁。
有一天,约翰带着两个孩子修剪草坪,他教大儿子怎么使用割草机。其间,他想起一件事,就回头跟正在洗衣服的妻子说了几句话,也就十秒左右的工夫,当他回过头来时,发现大儿子把割草机早已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一部分的花草已被毁坏了,花圃一片狼藉。这种景象让约翰非常生气,自己辛辛苦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整好的花圃就这样被大儿子毁掉了,想到平时邻居们对花圃赞不绝口的情景,约翰几乎失控了。
他冲着儿子大声吼叫起来,当他举起巴掌准备教训儿子几个耳光时,妻子走过来了,平静地说:亲爱的,放下你的手,请记住,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专门养花的。
多么有爱的妈妈,她知道养孩子比养花重要,她知道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问题本身。试想,如果这时,因为心疼花圃,妈妈和爸爸一起对这个六岁的孩子以巴掌与呵斥相待,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后果?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父母的我们都会犯约翰的错,更多地去关注问题,关注错误,而忽略了用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关爱和引领。
其实,太多的事例证明,宽恕永远比责罚更有力量。
四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就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因为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小女孩的故事被讲了一遍又一遍,之所以美好,就在于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读来让人感动,比小女孩更让人感动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
可现实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都来不及听完小女孩的回答,就开始了批评与呵斥?!功利的教育面前,我们来不及倾听,来不及等待,恨不得立即用语言暴力泄心中的私愤,殊不知,有些错误背后正隐藏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青春期,也许是每个男孩最兵荒马乱的年月,顺其心性走吧,只要成长的方向不错,相信就一定可以走出美好的未来。
回家就回家吧,不生气,不焦虑,用理解和关爱,去呵护世上这个唯一属于自己的孩子,相信三年的高中时光,会给我一个自信向上的阳光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