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于一座村庄来说,仍旧十分淳朴。那时的农村小学比现在热闹,先生们的生活却简单得多,简单得就像这座村庄一样。
还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后,校园必定会响起音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声音悠扬响亮,是清亮有力的男中音。此曲罢了,音乐又起——“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声音雄浑,略微低沉,带点沙哑。此曲刚停,一个年轻的声音唱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是工作日一天一次的“演唱会”,热爱唱歌的先生们坐在一起,一部电视,一部DVD,一个话筒,就可以唱大半个小时。
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回旋着“春天的故事”,“可爱的故乡”,在安静枯燥之中生出了许多浪漫情怀。
读五年级的时候,原本教音乐的女教师调走了,换了一个音乐老师。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等待音乐老师的到来,没想到进来的是他……他教我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开口,我们都恍然大悟,那个清亮有力的声音,印象太深刻了。半节课下来,因为太用力唱歌的缘故,他的脖子和脸都涨红了。刚开始,调皮的男生还笑他,后来,我们都很卖力唱歌,不敢偷懒了。
先生们似乎是全能的。教语文的先生也可以教绘画。那时我们的绘画课是这样的,先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幅画,叫我们照着画。印象最深的是一朵含苞待放的仙人掌花,鲜妍欲滴,仿佛把教室外那朵仙人掌花搬到了黑板上。我们画得满头大汗,歪歪扭扭,还是不及先生的百分之一。
先生们写字很漂亮,我们很喜欢模仿。如果教我们的先生写字很瘦长,我们的字也变得瘦长,如果先生的字比较潦草,我们的字也变得潦草。学校的黑板报是先生们出的,隔一段时间换一批内容,我们喜欢研究哪些字是哪位先生写的。到了节假日的时候,教学楼大门会挂一条横幅。横幅的字也是先生写的。写横幅的时候,先生拿着一支“巨型”毛笔,一挥而就,十分潇洒,写出来的字就像是印刷出来的那样工整。
村庄太小,又太闭塞,留不住先生。好不容易来了一位先生,不久又调到别处去了。有些先生在这里教了十几年,成了村庄的一部分,离开的时候,许多人都舍不得。
曾有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天可以看见一家三口在黄昏时分携手散步,有时是夫妻俩。做丈夫的便是我们学校的先生。夕阳在山,炊烟四起,缭绕在山脚,人们从田野归去,他们则缓步走向田野。时光穿越春夏秋冬不曾在任何一片田野停歇,却在每一个黄昏慢了下来,用足够的耐心创作人间最美的画卷。后来,随着先生工作的调动,这幅画卷便再也没有在这个村庄出现。
纯真的时代里,这些先生们,无疑给整个村庄添加了最华彩的一笔。而这,成了我生命中不能忘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