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才华撑不起野心的时候,你只能安静地读书。 ——《中国合伙人》”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空虚,被各种肥皂剧、游戏、吃喝玩乐替代。有些人成了名利的仆人,有些人成了网络的奴隶,然而在这样近乎“病态”的社会中,还有一群人,他们身处闹市却心静如水,只要手中有书,那一方土地便是他们的世界。
我时常端坐在咖啡馆的一隅,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试图从他们的表情、动作来猜测他们此刻的心情和刚刚发生的故事。时间久了,渐渐练就了一双察言观色的眼睛,也慢慢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无论他们之前的心情如何,只要捧着一本书坐下来读,过一会儿,表情就会变得平静,眉头舒展,眼里溢出愉悦,不似进来前那般浮躁不安。
或许,这就是书的魅力所在,像奈何桥前的孟婆汤一样,能让人忘记不快,抚平心灵。
-读书的意义 -
小时候,没有几个人是喜欢读书的(可能个别学霸除外),当年拼命努力,将书一本一本塞进脑子里,只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后的出人头地。而毕业后,看书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欲望就更少了。偶尔翻页,也仅仅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内心。
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读书有什么用?我读过很多书,可现在我记得多少?我读过很多书,不是依旧过得不好吗?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在。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我想,三毛的这一段话,足以回答上面所有的疑问。
-当下的读书模式 -
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用我过多赘述,每个人也都应该了然,但该读什么书,该如何读书则是一门大学问。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骨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展现在你面前,莫提默在《如何阅读一本好书》里曾提到过,我们并不用一层层揭开它的外衣,而是需要一双拥有X光般的透视眼,去看见书的本质。
作为一个在生活中摸索多年的文学门外汉,我曾参与和组织过不少读书会或沙龙活动,以期在其中找寻一种最适合的读书方式。
然而,这些读书会中,最多的形式,莫过于这几年兴起并迅速蹿红的拆书、共读等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剥肉见骨”的形式。
不过,既然能够在短期内深得众人喜爱并推崇,必然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优势利弊也是异常明显的。
·“拆书”模式
大抵就是将一本书,拆分成几个重要的框架,汲取每本书的精华结论。
这种模式对于时间上比较紧张的人而言,的确是最快吸收书中精华的捷径,免去了通读整本书的巨大压力,也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但它强调的重点在于知识的实用性,如何把书本知识转换为执行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非知识本身的意义,所以这种模式下会出现某种极端的问题。
截取其中某个精彩之处,广而授之,有一个必须保证的前提,那就是:这本书的整体观点是正确的。这样我们才可以忽略掉书中繁杂的论证过程,而直接讲述观点,否则的话,接收到的或许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当然,拆书选取的都是公认的好书,但好书也不一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并不能保证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共读、音频模式
这种模式的兴起,记忆中应该是较“拆书模式”稍晚一些的。大约是今年上半年一个“共读兴起,一年读完52本书”的视频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在当前共享经济迅速发展之际,读书的共享模式也备受关注,用最贴切的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即便不睁开眼睛,也可以每天读完规定的章节”。
一般而言,一周或者10天可以读完一本书,大家可以在共读群里签到,交流。在时间不足,兴趣缺缺的情况下,共读模式的确可以带动大家一起阅读,而且这种“组队打怪”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人的惰性。
然而,这种通过网络读书的方式,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无实物。
为什么在经济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纸质书仍旧没有退出舞台?正是因为书籍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能够带来网络所无法给予的一种情感。
无论浅读还是深品,油墨书香与柔软纸张就像自然中的花朵,有鲜活灵韵,不似庭院内精心修剪的花木,样式虽美,却少了几分灵气。所以,从美的衡量角度来看,网络共读缺少了最重要的那种灵魂,走脑,却不走心。
-新型读书会模式——读书圈 -
这种模式与《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所讲述的方法有惊人的相似点:
“读一本很难的书,如果从头到尾都一字一句想把它弄懂,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等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了,根本无法洞察全书的意义。就像一个人,太用心的想去读懂另一个人,却会愈加对这个人感到不解,甚至会有些无力,最后只能却步。所以说,不如鼓励一次性读完全书,然后再讨论第一次所获得的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有继续探究的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去通读全书,然后大家相互探讨阅读后的最初感受,彼此碰撞出新的思想。
而读书圈的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方式的演化。
在读书会众多的当下环境里,读书圈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别人的眼球,但仔细端详,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相较于其他模式更好的一种形式。
-偶遇读书圈 -
“我们读书,都是在读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当一群人坐在一起交流彼此读书后的感受时,你就会更加赞同上面所说。各种答案,各种感受碰撞之间,总会产生奇妙的结果。
距上次参与读书圈线下沙龙活动之后,已时隔一月之久,但如今想来,却还是历历在目,讨论声犹在耳畔。
能够参加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店里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消息自然也就多了,各种八卦,各种新闻遍布咖啡馆的各个角落,一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但偶尔也会有勾起兴趣的话题,读书圈,便是其中之一。
· 站点建立
毕竟已经是别人眼中的“油腻中年人”,思想上总还是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不过借此机会,除了遇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活动之外,也了解到一种当下年轻人新的阅读模式——线上免费借书。
简单来说就是支付宝很久之前就推出的一款借阅功能,可以让喜欢读书的人免费借书来读,免去了购买的费用。具体的,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自行摸索。(其实不详细介绍这个功能,我还是存在小私心的。毕竟线上借书的确便捷,假设大家都用线上借书的话,那我的咖啡馆多少会受到影响。脸红中……)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
对于已经混迹于各大读书会以及线下沙龙的我而言,见过大大小小的读书会无数,多数来自民间组织,他们或在广场的一角,或在书店小声交流,这些读书群体也成了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风景。但表面的繁华却并不能掩盖背后的心酸,场地的提供、书籍资源的缺失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现行模式下有些已经难以为继。
而读书圈模式改变了以往简单的读书交流或者卖书销售的模式,将情怀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打个比方,之前,咖啡馆里的所有书籍,全部都是我在书店或者某宝自行购买的,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还会出现被损毁或者丢失的情况。
如今,咖啡馆作为读书圈的线下交流站点之一,店里的书全部都由他们提供,而我所在城市的每一个爱书者都可以来这里随意借阅书籍,书架上的书也变得更加丰富,免去了我购买的费用。
这既成全了我的情怀,也给了我新的商机。
-读书圈核心优势 -
在全民阅读浪潮的推动下,女性、商业、学术交流……一系列相关主题的读书会迅速崛起,让兴趣相同的人走到一起,读书圈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不同于拆书、共读等单一模式,读书圈更像是一个读书界的融合品。从亲身体验,我想为众多书友在迷雾中梳理出一个新的思路。总结来说,主要是几下几点:
· 千人千面的深度碰撞
相较于拆书模式,读书圈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执行力,还究其书本知识的深度。不同于拆书中的一人讲解众人听之的单人授教,读书圈更注重彼此间的深度交流。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看法也各有不同,譬如,同样是《红楼梦》却有成千上万种的解读,甚至专门出现了一门“红学”。
读书圈的的模式便是每个人针对自己所看的书,作深度剖析,在彼此数小时交流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想法,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交流之后,每个人获得东西将是几人之和,甚至几十人、几百人的思想融合的产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避免了单人授教时思想的单一和偏颇。
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在上海、合肥、重庆、苏州……各大城市几乎都有,无论奔波于哪个城市,只要有读书的需求,读书圈都将会成为爱书者心灵的栖所。
· 特色书房
有一次朋友跟我说,想读书,却不知道自己该去读什么,买了好多书,却都成了灰尘的集散地,一边愤恨着生活的忙碌,一边诉说着心中的无奈。其实,通过和很多书友的交流,这基本是现代人读书的通病。
而此时,读书圈的特色书房便发挥了它最大的功效。每个特色书房里都有很多的藏书,你可以从线上查看你所在地区的某个特色书房里的书籍,是否有你喜欢的,如果有,便可以前往这个书房,它或许是一个创客聚集地,也或许是一间文艺的咖啡馆、书店,每个城市的分站点都是一个特色书房,每个书房的特色也都各不相同。
你可以品着咖啡,读着书,静静地享受属于你的个人时光,也可以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互交流,以书会友。
身处读书圈中的每一个人,都对书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或许是因为情怀,或许是知识的渴求、亦或许是打发闲暇时光,无论哪一种都会对你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特色书房里的任意一本书,你都可以随便借阅,或者和书友以书换书,相互交流。这种全新模式下,书籍资源在互相交换中更加完整,各大城市分站点的设立,为书友提供更加舒适的交流空间,资源的整合,地点的确定,也一举解决了现有大部分漂流图书馆的书籍丢失问题。
· 品牌线下引流
读书圈模式下,除了书友获益之外,各大分站点的提供商,譬如我,也会在其中获益。成为线下分站之后,更多的书友竟相奔赴到咖啡馆,读书交流之余,也大大增加了咖啡馆的人流量和商业机会,这也是短期内读书圈线下站点迅速遍布的原因之一。
读书的确需要情怀,但只有情怀并不能让读书会走的更加长远,而读书圈这种新型的读书交流模式,则是情怀+商机,既满足爱书者的需求,又满足各大品牌的利益需求,二者兼具之下,在这种多元化的时代,读书圈才可以长远的走下去,并不断发展。
或许,这也将会成为未来读书会或者线下沙龙活动转变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