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到》上吴军的第133封信,
他讲到他高盛的老师约翰教他的一个原则:
投资中一定不要有妄念。
约翰讲,很多人在请专业人士作投资顾问时,总会提出这样两个要求,而且希望能同时做到。
1、能否保证某个百分点的长期回报,当然,这些人讲的某个百分点通常比较高,比如15%。
2、能否保本。
单纯做到第二点并不困难,几乎任何像样一点的投资人都能做到,在美国其实只要买和通货膨胀挂钩的债券就可以了。当然,那样投资实际失去了资本增值的机会,因此事实上没有出资人仅仅以保本作为投资目标。然而,要同时做到上述两条,而且不是一两年,是几十年,其实是不可能的。
约翰总是明确地告诉对方,
首先可以在数学上证明这件事情做不到。
不但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是做不到的,
而且仅仅是第一条也做不到。
其次约翰会告诉他们,
如果投资者追求这样的投资,
那是找错了机构,找错了人。
那为什么巴菲特做到了?
约翰说:
"那是特例,世界上永远有特例,
你如果在2004年购买苹果的股票,
回报比巴菲特还高。
但是,那也是特例,
在这样一个特例的背后,
是上千次的失败”。
思科公司从上市到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前十多年,每年的股价都几乎翻番,但是在互联网泡沫破碎后一次损失5/6,至今(2005年)只有当时高峰的1/3。对于那些投资的目标是寻找特例的人,心存妄念,高盛从来不觉得该替这些人管理资产"。
美国股市多年的平均回报是8%左右,长期比股市好10%的基金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投资人也几乎不存在,因此追求这样的目标就是妄念。
如果你是一个能够守规矩而且相信股指定投的人,你确实不需要找高盛。但是,95%的人都有赌徒心理,不适合自己投资,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把钱交给高盛里面一个能够守纪律的投资人,即使他最终赚走你的一半回报,你好歹还有另一半回报,而不至于清零。
实际上,如果把钱交给高盛管理40年,它大约要拿走你30%的收益,也就是说,股市上的回报大约是20倍,钱放在高盛只有14倍。但是,很多心存妄念的人会把钱折腾光,即使折腾不光,美国散户们四十年的整体回报只有120%左右,年均2%,还不如存银行。因此,很多人知道自己不适合做投资,钱放在自己身边早晚会手痒做蠢事,干脆交给高盛。这些人自然不是妄人。
事实上不仅高盛如此,摩根士丹利、瑞银、苏黎世信贷这些顶级的投行都不会答应上述两个条件。任何负责任、有经验、有能力,打算在市场上做长久生意的投资人,都不会答应的。因为有足够多的经验和能力,就知道做不到这两点,因为是负责的投资人,才不会答应别人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然而,大部分人总是有不切实际的妄念,特别是那些因为一些好运突然有了钱的人。曾经有几个煤老板找我帮助介绍世界上最好的投资人,他们讲管理费不在话下,只要保证他们每年10%~15%的回报,这样他们就不干事情了,然后把钱传给孩子,孩子再传下去。
我说好的投资人从来不许诺,因为做不到。他们不相信,问道,难道世界上最好的投资人也做不到?我告诉他们,按照他们的逻辑,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钱今天应该有10万亿美元,最少也有1000亿,但它显然没有,只有区区40亿。因此,他们的逻辑不成立。
人们在自己做投资时,最悲催的就是一开始有一堆业余的、心存妄念的师父,如果再遇到两次好运气,更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以后做事情,动作变形得不得了,而且自己还不察觉。我时常想,当初付给高盛那么多顾问费还是很值的,至少他们教会了我投资的基本动作,即不要有妄念。
之所以大篇幅的引用文章 ,
是我不知如何来重新组织语言进行复盘,
我只想让这样的文章给需要的人再次呈现。
说得更好些,是自己太想改掉这种妄念。
因为自己很长时间都浸润在这种状态中,
有太多的妄念而不知其中的厉害之处,
以至于如今不得不重视这样的原则。
看完来信才知道,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基金跑不赢上证指数,
全世界的基金公司都一样,
做到成功的投资真的并不容易。
而个人要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吴伯凡有一个成功方程式:
思维模式×热情×能力=成功。
在“思维模式×热情×能力”这个公式里,
就算智商、感知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都很高,
但最后的结果是三个数的乘积,
如果思维方式是负,就是灾难了;
如果热情是0,整个结果都是0。
在投资中谁也逃不开这个成功公司,
没有这三个要素的同时齐备,
等待我们的将会是厄运连连。
这几年在币圈中,
看着多少人在谈自己的年收益目标,
动不动就是几倍几十倍,
甚至几百上千倍。
而结果几个人做到了?
就算做到的人难道不是特例吗?
大部分的人都妄念自己是那个特例,
那又有多少比你能力更差的人来买单呢?
醒醒吧!
放下妄念,
好好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