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信息渠道多如牛毛,每天的海量信息喷涌进各色人群的眼中。为了一句话,大打出手的;因为一元钱让对方人头落地的;被剐蹭了抽刀相见的……这种垃圾信息常常以头条(或者异常醒目的标题)的方式被送到人们的谈资之中。君不见到处都是垃圾人,一副:垃圾人满地,随时可触动;不敢高声语,恐惊垃圾人!
真的是这样吗?那些一触即发的矛盾双方可以简单地冠以垃圾人之称么?我认为不是。ta们只是普通人,携带着负面情绪(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引发的一些愤怒、沮丧、难过、委屈等情绪),一直未能得到及时妥当的处理,积攒在身体里,渐渐地变为垃圾情绪,随时等待一个出口可以倾泻。当另一个人不慎打开了这个倾泻口(任何一句不起眼的言语或者动作都可能打开),那么垃圾情绪会携带着身体的能量一并爆发!轻则开骂,重则开打或者伤害致死。
想想我们自己,平时或多或少都会有负面情绪演变成垃圾情绪,转而把垃圾情绪倒给家里人(爱人或者孩子),制造出家庭矛盾。这样看来,我们虽然有垃圾情绪,我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垃圾人。上个月朋友圈疯传的杭州一位失控的母亲,平时在同事眼里就是个比较文静的人。可是,为何在儿子被其他孩子欺负(暂定为欺负)的时候,她会很严厉地要求那个大一点儿的女孩子道歉?得不到她期望的道歉,她甚至歇斯底里地拉扯,甚至不惜出手打出言相劝的人?两种不同的表现,说明了她内心积攒的垃圾情绪已经超出了她可以承受的范围,借由儿子受欺负而引爆。因为是孩子,她可以大胆训斥和要求,却没有想到对方孩子的“不配合”,这个彻底激怒了她!她要征服这个惹怒她的孩子,渐渐地,她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老公的拉扯,劝架人的开导,通通成了火上浇油!她在怒火中烧失去了理智,也让自己成为了人们议论地焦点。这些估计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她身上有垃圾情绪,但是她并不是垃圾人。
还有广埠屯电脑城的杀人案、武昌火车站的砍头事件等恶性案件,凶手在熟人眼中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一个平时胆小谨慎多疑,一个平时寡言少语不善言辞,但是,为何在一句话和一元钱的事情上,竟然挥刀夺人性命?究其原因,两件惨案的背后都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前者一直活在随时可能失去生活来源的恐惧中(同行竞争、物业的调整),对周遭的一切信息均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所以一句“一会儿一块儿扔”的话,将他内心的恐惧放大,他以为自己的末日来临,于是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手段,为自己的黄泉路上拉个伴,却让几个家庭因为他而支离破碎,家人也为他终身负疚。
后者平时的寡言和不善言辞,让他的情绪无从梳理,长期被漠视,也使他对恐惧无所适从。当他收到言语刺激和肢体攻击时,他内心的恐惧被眼前强壮的男人挤压到爆炸。他必须使用武器(刀)才能让他有力量感,只有让对方流血和倒地,他的恐惧才能得以缓解。但是接下来的恐惧更加令他崩溃,因为他怕那个男人活过来,也憎恨那张出言如刀的嘴巴,所以他干了让所有人都觉得残忍的事情(砍下那个男人的头)。当那个男人彻底失去了和他对抗的可能性后,他才觉得安全了。所以他并没有逃跑,他知道他做了什么。他用他的方式消除了内心的憎恨和恐惧,如同一直逃跑的犯人被抓到时的如释重负一样。
这两件凶案的加害者是处于长期负荷垃圾情绪的人,他们并不是坏人,但是却做了恶事。ta们只是社会焦躁的一个缩影,逐利的社会价值观,让人们的情绪长期被漠视或者挤压,没有疏通和倾诉的渠道,即便有一些恶性案件提醒大家社会如同一个不断加热的铁锅,我们这些热锅上的蚂蚁该何去何从?除了给这口锅降降温,我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如何降温?从身边人做起,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家人,体谅ta的辛劳和不容易,表达自己的爱与关怀,从而体谅更多的人。大家都不容易,口舌之争能免则免,道个歉,笑一笑,生活还要继续!
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