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相处的四个阶段
《Beyong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gking》(《超越感觉》)是这些年来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也是我啃下来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在书里有这么一段,讲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而后引用了一本书里的内容(Thomas A.Harris,I’m OK—You’re ok: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
I’m not OK,and You’re OK。(我不咋地,你很好。)
I’m OK,and You’re not OK。(我很好,你不咋地。)
I’m OK,and You’re OK。(我很好,你也很好。)
想想是这样的,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二、训练自己可以看见别人【的】好
我们经常听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至上。——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实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永远也没有到达最后一个状态。
而想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而已。
根源就在这里了: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
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但是因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于是,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结果是,永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缺乏对自己思考方式的思考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但是对于能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忽略他的缺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无视他的优点。
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别人的优点你可以拿来参考,别人的缺点你可以拿来作为提醒。如果你心态足够好,其实是可以在周围所有的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的。
我们在看人的时候极容易形成双重标准: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或者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三、放下比较,关注自我成长是进入人际第四阶段的核心
那为什么人们会迟迟进入不了第四个阶段呢?
原因就在于: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乃至于还要花时间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反正无论哪一样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儿。
我们要明白,比较是没有尽头的:漂亮的没学识,有学识的没身材,有身材的没背景,有背景的没能力……有这样比较心理的人,不是在能力证明自己可以,就是在努力证明别人不行。但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证明,都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因为如果它是真的,即便不证明,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而如果并非如此,那你就不是在证明,而是在演,甚至在装。这些都是自我注意力的极大浪费,时间过去了,但是自己却没有因此成长哪怕一点点,这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第四阶段的美好就在于: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感谢《得到》“通往财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