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一物,唯有此心,不管是从情绪的层面还是从信念的层面探索自己,这条路都需要你自己去走,没有人能代替。修行是深入你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回家的旅程。
不知不觉看到了本书最后一个部分——自我调整,要做到一个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内外一致的自己,其实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自我调整就是面对自己压抑或逃避的情绪,审视自己持有的信念,走出各种戏码,活在当下。这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我们不再逃避痛苦,而是敢于纵身一跃直面曾经那些不愿面对的愤怒、悲伤、恐惧、焦虑、挫败等。
这一切都是我们自愿的,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找回失去的自己!书中给我们两个方法,一个是拥抱情绪,另一个就是转变信念。
1、拥抱情绪
其实本书前面说的都是让我们看到感受和情绪,正如我们了解到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在过去都是为了保护我们更好成长!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PET父母效能训练的面质我信息、倾听和自己对话,帮助自己去看到自己过往、现在的感受和情绪,不带有评判和逃避,静静观看。
今天我们重点和大家分享书中说的第二个方法——转变信念。
2、转变信念:一念之转
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杀伤力,除非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对想法的执着。执着于一个想法,意味着坚信不疑地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念,就是我们经年累月执着不放的想法。
——拜伦·凯蒂《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顾名思义就是改变我们的念头,书里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即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第二个问题:你能百分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第三个问题: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
第四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是怎样的?
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向思考,我们一起看个书中的例子和我亲自使用的感受吧
书中例子背景:一个年轻女子抱怨自己老公总是玩游戏到很晚,认为他不应该如此。
作者:他不应该总是玩游戏到很晚,这是真的吗?
女子:是的!
作者:你能百分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女子:是的!
作者:他每天都玩到很晚吗?
女子:是的!
作者:当你有“他不应该总是玩游戏到很晚”这个念头时,你会怎么样呢?
女子:我会很焦虑,生气!
作者:还会觉得很委屈,是吗?
女子:是的!
作者:你会怎么做呢?
女子:我会什么都不想说,转身不理他,自己去睡觉。
作者:等他回头来找你的时候,你就拒绝他,发脾气,然后他又不知道发生什么了,也很苦恼,觉得还是玩游戏好了。
女子:是的
作者:如果你是他,你觉得为什么要玩游戏?
女子:可以很放松,在游戏的世界里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被拒绝;
作者:当你没有这个“他不应该玩游戏到很晚”的想法时,你会怎么样?
女子:我就不会生气了,也不会不理他了。
作者:事实是,他会玩游戏到很晚,是不是?
女子:是的
作者:面对这个事实,这个已经发生的事实,除了抗争和评判,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你试过表达你的需求吗?
女子:没有
作者:那你现在能够为自己的需求负责,试着对他表达吗?你对他有需求,却选择不说,然后拒绝他;他遭到你拒绝后,心情不好,又回去玩游戏。你能看到你们的这个循环吗?
女子:(看着她老公,开始流泪)我希望你能够和我聊天,聊一些内心的话题。
作者:你希望他能在晚上和你一起度过一段有品质的、相互陪伴、聊内心话题的时间。
女子:是的
结果她老公表示这曾经也是他的需求。
可以看到通过一念之转,改变了我们与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抗争的习惯,与事实抗争越使劲,我们就会越痛苦和无力。所以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读。
正好这两天在奶奶家,想来好好陪奶奶,结果吃饭时候奶奶一个劲儿地说吃这个、吃那个,听了我就觉得烦躁,感觉奶奶不应该老这么叨叨(我爸爸他们也是一样,吃饭时候不停地让吃这个、那个,都吃了……所以一直以来对吃饭时家人的这种劝就很反感,不是没有好气就是不搭理),于是我尝试了一念之转:
我问自己“奶奶不应该吃饭时候这么叨叨”,是真的吗?
是真的!
这一定是真的吗?
是真的!
如果有这样想法时候我会如何?
我会觉得烦躁、没耐心、感觉自己无能一样,会没好气地答复,要不就不想理睬;
如果没有这样想法,我会如何?
我会听奶奶的,并好好地给予答复。
之后反过来想:奶奶应该在吃饭的时候这么和我叨叨。
我想到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书中有提到每个人任何行为背后都有需要被满足的需求,突然想到奶奶这几天总是做着事时说自己越来越笨、不中用了……
想到这里便感觉到奶奶是希望能够在孙子吃饭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有用,能够给予孙子更多她所能给的爱,随着自己的成长,能够和他们交流的越来越少……所以他们才只能吃饭时候拿这些劝告当话题。想到这里我鼻子酸了,眼睛也模糊了……
奇迹的是接下来几天我都会开始有意识和奶奶聊点她关心的事情,当她劝的时候我也没有了以往的情绪。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活在过往戏码形成的信念和情绪中,并有勇气拥抱情绪、转变信念,我们就在找回自己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