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这本书,去年看第一遍的时候迷迷糊糊,过了一年再看,发现这书有些东西,每段亲密关系的开始都是一段伟大的探索旅程。
全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是,亲密关系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伴侣其实就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我们能看到自己。
简单说就是,你不喜欢对方的点,可能也是讨厌自己身上的这种特质;我们希望对方是啥样,可能就是我们期待自己想成为却又做不到的亚子。
第二个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点是,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处理问题,并成长、体验到高层级的、真正的灵魂关系,不是指闷头去想如何解决,侧重点是,我们能够解决、能够做到,可以想办法,关键是爱。
第三点启示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包装的宝贵的礼物和经验,问题的产生是好事,带来解决问题的契机。(成长型思维)
父母与子女,夫妻,好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人的性格,好的不好的,都会被与父母的关系影响,如果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会形成各种依恋性格,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一辈子都会笼罩在某种阴影中,同时,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又会影响我们和伴侣的相处模式,因此,亲密关系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方式不限。
下面重点说说与伴侣的相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伴侣,伴侣不是我们爱和幸福的来源,满足我们的期待和开心不是他们的职业。
那么,伴侣就是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
一名老师,激励、启发我们不断探寻真实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我们走一段生命的旅程。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力,在于需求,在月晕阶段,对方身上的优点会被放大,我们希望对于对方来说,自己也是特别的,但是人身上总有缺点,所以我们会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想要掩藏自己身上的缺点,尽力表现出好的一面,已达到目的。
同时,我们又会陷入寻找完美情侣的误区,在找到自己的伴侣之前,我们会有一个完美情侣的画像,并且忍不住把伴侣和理想状态进行对标,符合的保留,不符合的改造,让Ta变得像我们的梦中情人,对伴侣有了过高的期望,以为着我们没有去爱Ta,而且紧抓着自己的需求不放,不断地要求和控制伴侣,又没有使用合适的方式,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在对亲密关系不满意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我们一样他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有什么需求和期待?(《非暴力沟通》中,在应对情绪时,也是先问问自己,我生气是因为我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挺好使的)再问问自己,我愿不愿意放弃这种期望?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的内在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期望,而不是给伴侣施压。如果我们愿意放手,会发现想要的一切,都在自己手中。
(在我看来,对伴侣有所期待是很正常的,后续怎么做很重要?你是想用强力去塑造改变Ta,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是你能够接受现在的自己和Ta,并通过自己去影响他,如果Ta爱你,Ta会想和你一起,会想为了你,更为了自己做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改变)
为什么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总是不能在一起?其实爱和被爱也是一种能力,人的心智有些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每受一次伤,机智又会加强一级,事情结束看似好了,但潜意识里我们的伤口又被揭开、加深,不自觉中,我们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弃,这样的方式只会把对方向外推,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多时候,双方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浮于表面,不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又或者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比如说争吵或沉默。
想在亲密关系中进行有效沟通,可以问自己8个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什么误会是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和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情绪背后有哪些感受和需求?
7.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受?
【爱】也是作者一直在全文中强调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忘记去爱,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爱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