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半百,吃的馍真不少,自己亲手蒸的却不多。就蒸馍中的一些啼笑皆非的小故事,说出来与亲们一块分享,让你也跟着乐呵乐呵。
第一次蒸馍应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儿子还不满半岁,恰逢周五,岳母回老家了。晚上我看见面盆里还剩下一疙瘩面,由于天热,有点发了。突发奇想,蒸几个馍,于是我就又搅点面,在案板上揉揉,搓成四个小圆团,就上屉蒸。蒸熟后,尝尝还可以。次日,跟崔嫂子说起,她问:“你用安琪酵母或酵子没有?”我一脸茫然,答道“没有。”嫂子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说“你就是个书呆子,蒸馍不用发面,简直就是笑话。”还告诫我,“剩下的馍不敢吃了,怕给人吃出毛病!”我摸摸剩下的三个馍,跟石头一样硬,赶紧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
第一次蒸馍的惨痛经历,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觉得蒸馍挺麻烦的,再也懒得去尝试。吃馍基本上靠买,过年时姐姐或妻妹给我们送点。一晃20年过去了!从来没再想去学这本事。
今年正月二十,家里的馍吃完了。由于疫情,人人都宅在家里,馍也没人卖了。儿子喜欢家常饭——吃馍喝汤,我就寻思着自己动手蒸馍吧。一看,家里有妻妹用剩的安琪酵母,面粉家里绝对有的。不逼不上梁山,我就看着说明书和面,让面发酵了一个多小时,开始揉揉蒸。第一次还比较成功,虽然模样不太好,也不光滑,但最起码能吃。儿子也是第一次吃到我亲手蒸的馍。看着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我觉得自己劳动的很值,也很幸福。原来幸福也很简单嘛!
就这样三天蒸一次,慢慢觉得蒸馍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常言说:骄兵必败。半月之后,囧事就又接踵而至。
这一次,和面用的水比较热,我也没用手指去试。和面时,觉得面很热,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不会出岔子吧”。午休醒来,掀开面盆一看,没有发一点,这下玩完了。怎么办呢?扔了太可惜了。脑海里第一个念头是烙馍,烙葱油饼。刚有这个主意,葱油饼的香味就包裹着我。家里没有鏊子,我就在炒菜锅里烙,难度系数比较高吧。摊了一个饼,谁知放到锅里后,只嫌锅底小馍大,翻着不好翻。最终发现,有的地方没烙熟,有的地方难以下咽——焦了。不敢再尝试了,太浪费粮食。第二个想法就顺势而生了,擀面。我就在小案板上开始擀面。就这样,擀了两大团面。晚上吃了顿糊涂面,第二天中午又吃了一次,总算把面给报销了。
今天又该蒸馍了。午饭后把面和好,放在餐厅里发酵。醒来后,一看没有多大变化。毋庸置疑:这次一定不是水温高的事!想起母亲冬天发面时,在锅里烧些温水,然后把面盆放上,上面再搭个小棉褥。于是我就在藤椅上垫个棉垫,把发面盆放上,先用干净的毛巾搭上,又用我的丝棉袄裹住,犹如精心呵护一个睡睡的婴儿。一个小时后,小心翼翼地掀开层层包裹,面果然发的很好。今天搓面团时,手感比较好,蒸出来的馍格外白。这算不算“心诚则灵”!
蒸馍的囧事就这么多!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囧事”,只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常言不是说的很好嘛:方法总比困难多”!